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饮食保健学导论PPT(完整版)
中国饮食保健学导论PPT(完整版)
C、寓医与食,重视烹调方法对药膳的影 响;
D、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评价药膳 在食养和食疗上的作用。
四、中国饮食保健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1、中国饮食保健学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 分支;
2、中国饮食保健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传统 医学学科门类的一个空白;
3、中国饮食保健学的建立,更好地反映了传 统医学中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三、相关概念 1、食补 利用饮食物来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津液和肾 精,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食补的方法:清补、平补、滋补、峻补、温补、 缓补等。 避免盲目进补或滥补。如人参等。
2、食忌 又称饮食禁忌、忌口、禁口,是指根据养生或
食疗的需要,避免或禁止食用某些与养生或食疗不 利的饮食物,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几点说明: A、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之一; B、强调对食物认识的两点论——宜忌观; C、是有条件的; D、内容丰富:发物禁忌、体质禁忌、疾病禁忌、 食物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时令禁忌等。
物,通过烹调加工,制作成具有食养或食疗作用的 美味佳肴,属于中国饮食保健学研究的范畴。 2、药膳的种类
主要是指烹调食品,如汤、羹、粥、菜肴、 面点等。此外,从广义药膳的概念出发,还包括了 茶、酒、汁、蜜饯食品、糖果等食品。
3、药膳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A、坚持以食物为主,以实用(食用)为 前提;
B、配伍中药的选择,应以“食用”和 “安全”为前提;
▪ (3)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篇》指出“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 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 气。” 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 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 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 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 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 一大发现,它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 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 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 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 面的膳食指南,在世界上都有着较 为广泛的影响etic Healthcare
上篇总论 第一章 中国饮食保健学概述
一、概念 1、保健 2、中国饮食保健学 中国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 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 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 及防治疾病关系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西方近代营养学:
A、属于西方近代医学的范畴; B、从微观着眼; C、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 D、以营养素为本; E、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 F、不足:局限性等。 发展方向:两个体系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建立新 的饮食营养保健学。
三、中国饮食保健学与药膳学
1、药膳的概念 药膳是指以食疗食物为主,或配以适当的药
第二节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中国烹饪学与中国饮食保健学 中国饮食保健学必须与中国烹饪相结合,才能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中国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
1、联系:研究的内容与目的相同。 2、区别: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具 有自身的特点、优势和不足。
中国饮食保健学:
A、属于东方传统医学的范畴,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B、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 C、以医疗保健实践为基础; D、以人为本; E、强调无病强身,即病首先注视食疗; F、内容丰富而广泛; G、是我国在营养学领域研究的强项和优势 H、不足:微观研究、量化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 术进行实验室研究等方面。
第二节 历代饮食保健学的发展概况
一、西周至秦汉时期
1、在医政制度上设置专门的“食医” 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师。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 部医学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医学的 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 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 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 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1.关于中国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较。 2.阐述中国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科学的关系。 3.你对药膳是如何认识的?
第二章 中国饮食保健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饮食保健的起源
一、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饮食保健活动; 二、用火熟食是人类饮食保健史上的一大飞跃; 三、酒的发明是对饮食保健的一大贡献。
四、关于食物外用 五、历史地看待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的关系
1、中国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 A、烹饪以养生保健为基础; B、中国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C、中国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
色、香、味、形 + 食养(食疗) = 中国烹饪 D、社会的发展对烹饪饮食保健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主要内容
可分为食养与食疗两大部分。 1、食养
饮食养生——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体质、不同 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区域以及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 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理反映、不同职业人群、不同疾 病康复阶段的饮食养生,进而达到防病、强身、健体、益寿 的目的。 原理: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 意义:是人体养生之本。 内容十分丰富:如聪耳、明目、养颜、益智、安神等。
对于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1)对饮食养生意义的论述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
论篇》)。 (2)对预防思想与饮食养生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篇》也指出“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 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 概念与内容
3、几点说明: A、历史悠久:产生于中国的古代 B、思想观念:“医食同源”、“药食同用” C、医学理论:中医理论 D、特点:实践性与应用性 E、营养学: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学 F、其它提法: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食疗营 养学、中医营养学、中国药膳学、中国食疗学、 中医食疗学、中医饮食营养学等。
(4)对消化生理的论述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 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重要作用,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从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饮食营养消化生 理上的重要意义,这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强调饮 食营养,必须首先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一内因,必须以脾胃为本, 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人体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和 输送,这对于解决在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存在着的许 多营养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响着近代营养科 学的发展。这种饮食营养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 养科学的特点之一。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消化病理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