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它的运用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避免翻译文句时望文生义。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
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
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醉翁亭记》)——(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的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例子中“翼”放在动词“蔽”的前面作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 2.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
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
例如: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
例子中的宾语是表示人的名词,“隶”用以修饰动词“使”,表示对待或处置对象的方式。
3. 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例子中“畚箕”表示的是“运”的工具,应翻译成“用畚箕”。
4.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
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
例如:
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例子中“廷”表示动词“见”所涉及的处所。
5. 表示情势或道理。
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
例如:予分当引决。
(《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
例子中“分”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根据某种情势”或“按照什么道理或规定”而
产生某种行为的意思。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每一。
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曾减少吧? 2. 表示渐进。
例如:
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
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
1. 表示方位。
例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就日何时离人近的问题在争论。
2. 表示趋向。
例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
例子中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上、向下。
【强化训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1. 北收要害之郡。
2.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 蜂房水涡。
5.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7. 有大石侧立千尺。
8.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9. 日削月割。
10.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