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做状语

名词做状语


名词作动词与名作状的区别 • 遂得敌将首级,函封之
• 买五人之安舟行适临汝。 •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岁征民间。 • 民日贴妇卖儿,无休止。 •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 •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 稍蚕食诸侯。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而笼养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辞楼下殿,辇来与秦 车载斗量、口诛笔伐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一般由 方位名词和表示具体地点、场所的名词充当, 译为“在(从)……” “向”“到”或者 “对”一类介词。
• 大江东去、西望武昌、乌鹊南飞、骊山北构、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 项王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 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 语是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 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 等。
例:他[重重地]摔了一跤
• 咱们[北京]见 •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 科学[以伟大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状语,说白了就是修饰动作的词, 也可以理解成修饰谓语的词。
•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 遂得敌将首级,函封之。 • 内立法度,务耕织。 •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 • 予弱冠粤行 • 燕赵之君,……义不赂秦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 厚币委质事楚。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吾日三省吾身 •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 学士皆师尊之。 • 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 • 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 君王宜郊迎 •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 天下之士云合归汉
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 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 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 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
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 立”构成的就不是主谓关系,而是表 明狼站立的方式。
常见类型
•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 翻译的时候,需要在那个活用的名词 前加一“像”字。
• 狼吞虎咽 • 土崩瓦解 • 灰飞烟灭
蚕食鲸吞 星罗棋布
虎踞龙盘 风起云涌
• 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 •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寨中人又鹜伏焉 • 蝉蜕于污秽
(二)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 “像对待……一样”。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人皆得以隶使之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 越人少恩,生男女,货视之 • 倡优蓄之 • 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三)表动作行为的频率,名词多为时间名词。翻 译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 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 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乡邻之生日蹙 • 日割月削,以趋于亡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四)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一般是指某个 季节、月份或一天中某个具体的时段,如春、夏、 秋、冬、旦、夕、朝、暮、夜等时间名词,可译 为在“在……”。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朝而往,暮而归 • 朝歌夜弦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春华秋实 • 朝思暮想
(五)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 式,在翻译时,要在活用的那个名词前 加上一个介词“用”。
• 卒廷见相如
•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七)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所涉及的情理。翻译 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按照” 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 吾义固不杀人 • 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 • 灵运所未至,理未足怪也 • 予分当引决 • 理固宜然 • 秋水时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