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内能、热传递》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内能、热传递》精品教案

②通过运动的篮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等实例用类比法推知分子具有动能、势能。
③板书:内能的概念。
④点拨:所有分子,不是单个或部分。
总和。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⑥点拨: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联系
加深理解:通过球在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下所具有的机械能和内能,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能和内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过程

方法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内能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
重点
理解内能的概念、热量的概念
教学
难点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教具
学具
烧杯、水(冷、热)、红墨水、胶头滴管
①机械能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情况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
②内能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内能永远不可能为零。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演示:把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比较红墨水在哪杯水中扩散的快。
提出问题: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概括: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剧烈→分子动能增大→物体内能增大。
1、分子动理论的知识:物质
是由组成的,分子在
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分子间存在。
2、运动的物体具有什么能?
例如运动者的篮球。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能量?
3、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拉长、压缩)而具有什么能?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什么能?
阅读教材、明确内能的概念。
观察、交流、讨论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通过教师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概念比对,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
加深对内能与温度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实验验证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独立思考的过程,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推知: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减小)。
板书: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解读实例,告知学生这种改变的方式——热传递。
(2)以金属勺放入热汤中热传递的方向:
③热传递的结果(终止标志):
苏科版九年级《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
课题
内能、热传递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地点








知识

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内能、热量与功的单位相同。
3、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及热传递的实质。
阅读《信息快递》:物质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
思考: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活动: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水的质量、墨水的质量、同时滴入)
思考:墨水的扩散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观察课本图片12—21
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最终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发生这种变化的。
④实质: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
5、热量
①定义: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内能;
②符号、单位:Q——焦耳(J)
③解析:在上述过程中热汤(高温物体)内能减小,我们叫作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金属勺)内能增大,我们叫作吸收了热量。
三、习题练习、课堂总结
学生根据动能、势能的影响
因素判断其变化情况,
学生思考:
阅读《信息快递》热传递
交流:生活中以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实例有哪些。
1、传导:冬天、用热水袋取暖;向手上哈气;炒菜时、铁锅热的烫手。
2、对流:烧开水,煮饭。
3、辐射:烤火,晒太阳。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掌握。由这一过程中小明的机械能减小这一事实,引入新课——内能。
初步学习用类比的方法将不可见的事物表达出来,推知总结基本概念。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问题导入
小明在滑梯上匀速下滑,他的动能是如何变化的?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机械能是如何变化的?
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中小明的臀部会感觉到发热,这说明减小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课题——内能。
二、合作探究
1、内能的概念
①提出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