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
◆大千世界: 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 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 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 ◆天女散花: 《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 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 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 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 上不下坠。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总结: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 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 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 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 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 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 还要沽名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 诚实不可抛弃; 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人生启示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 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是古天竺高僧伽 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 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 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 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 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 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 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 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 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 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 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自欺欺人: 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 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 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 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 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 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拖泥带水:
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 力强大。
◆神通广大: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 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 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引火烧身: 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 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 烧身”。
◆水涨船高: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 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 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 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 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 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本来面目: 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 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头头是道: 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 成。” ◆自作自受:
第四则:《尝庵婆罗果》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 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 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人生启示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 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 可能做到。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 才能得到真知。
第五则:《诈言马死》寓意
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 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 千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 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 半”的效果;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人生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 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 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人生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 反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 最佳状态。
第二则:《渴见水》寓意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人生启示
《百喻经》六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 的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 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 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导入
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 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 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 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 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 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 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 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闭门造车:
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 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 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 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皆大欢喜: 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 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 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 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 或类似的结尾。
第六则:《驼瓮俱失》
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 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 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 我修养都丧失了。
人生启示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 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 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 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 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