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
一、读字音
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
..()
..()千载.()伯仲
二、释词语
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
(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三、诵佳句
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
陆游(1125-1210),字,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
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
陆游爱国诗歌小结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寻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六、明诗意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
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七、析诗歌
1.首联哪几个字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请简要说明。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它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写出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
3.请简要分析颈联中“空”和“已”的表达效果。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手法加以赏析。
5.对比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斜行”的“行”字,有的人读háng,作名词;有的人读xíng,作动词。
你认为哪个恰当,简要说明理由。
(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请运用“知人论世”方法,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分)
附:《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
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而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多被后代人用作暗喻暗讽,有新旧更替之意。
与“清风无故乱翻书”有相同作用,都是暗讽新朝代更替旧朝代。
不过鉴赏此诗,当品其意韵,至于更多的意思,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慢慢品吧。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
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
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
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是南宋时期的一种茶道,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
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答案
1.A
2.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1.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作者因主战而受排挤迫害,艰难坎坷。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
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4.这两句诗是用典明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诸葛亮的《出师表》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宋投降派身上,用“千载”反诘,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5.(1)(3分)
“行”与下句“乳”词性对应,符合律诗对偶规则。
因此作名词,读xíng。
作动词读,与“斜”“草”二字相应,足见挥洒自如,草书飞舞。
理由充分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表达流畅给1分。
(2)(7分)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
首联:“薄似纱”“谁令”“客京华”“风尘叹”等字句,可知作者不得志,难展抱负,所以有无奈之叹。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颈联: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尾联: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