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国的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的更加广泛和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还包含有市场化这样特殊的体制转轨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了人文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领域中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性与全球先进文化的结合化等。

本文拟就中国目前现代化可能达到的程度,中国未来30年在现代化历程中所处的阶段,未来30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有利条件,并就应当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清末的百年耽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程度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何传启将现代化过程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

我们这里先考察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

那么,第一次现代化应当有哪些主要的衡量指标呢?我想能量化的应当有这样一些内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性指标,即人均G DP,反映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经济结构性指标———非农产业化率,即第二和第三产业G DP占总G DP的比率,反映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程度;三是社会结构性指标———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逆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反映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进程;四是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大学普及率、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表明了一个国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治安状况、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的社会进步程度。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的计算,中国G DP规模占世界G DP 总量在1700年和1820年时,分别为22%和32%,由于中国晚清政府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政治经济体制上因循守旧,知识上排斥科技,加之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G DP规模占世界总量的比率到1949年时下滑到5%左右。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在当时只相当于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的2l%左右。

(1)经济发展方面,以1978年人均G DP和美元汇率倒推法计算,1949年时,由于战争破坏,人均G DP为15美元;1952年时,经济恢复三年后,人均G DP为25美元。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排名在前的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 DP11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

(2)1952年时,中国G DP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结构为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周天勇59.70誜10.00誜30.30,以日本26.00:31.80:42.20为参照标准,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也即工业化方面,我们完成了当时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31.23%。

(3)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劳动力比率为83.50%,城市化水平为10.60%,按照日本1950年农业劳动力比率48.35%和城市化率37.5%为标准,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为30.10%。

但是,日本作为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时,农业比率仍然很高,如果取欧洲和苏联的中值,中国1952年时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大约在20%的水平上。

(4)1950年前后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等方面的数据很难取到,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估计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至多处于10%的水平上。

综合以上数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当时现代化水平的21%。

新中国成立30年现代化进程只推进了9%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的30年,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以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现代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1%到1978年的30%。

建国后的30年,即1978年,中国发展水平总体上处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30%的位置上。

(1)G DP总量为3645亿元人民币,人均381元,按照汇率合人均224美元。

保守地按照当时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人均G DP5000美元计算,1978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为第一次现代化的4.48%。

(2)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结构为28.1誜47.87誜24.94,按照第一产业10%以内和第三产业55%的第一次现代化标准,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也即工业化方面1978年我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58.6%。

(3)农业劳动力比率为70.5%,城市化水平为17.92%,按照标准,1978年时,虽然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较快,但是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只有27.7%,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

(4)1978年时,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只有1.56%,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6.24%;成人识字率为65%,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68.4%;平均预期寿命为67.9岁,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92%;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为309万人口/医生和护理人员(不包括赤脚医生),为第一次现代化2000人口/医生和护理人员的6.4%;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退休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率较小,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发放退休工资为主,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医疗在城市由单位报销,农村有合作医疗,因此,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可能为第一次现代化的20%左右;婴儿死亡率约为50%,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水平的70%。

如果将各项按照20:5誜10誜15誜40誜10的权重计算,中国在1978年时,社会发展的水平为第一次现代化的28.95%。

综合以上分析,1978年时,中国总体上只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30%,处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上。

从解放初到1978年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横向与日本等中低水平的现代化国家相比,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的22.70%倒退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化的4.48%,在这30年中,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巨大的破坏;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进程最快,第二产业G DP比率从10%提升到了近48%,工业化进程较快,综合看,这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从建国初的3l.23%推进到了58.60%;在社会结构转型现代化程度方面,从建国初的20%推进到了27.7%,30年中只推进了7.7个百分点,与同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相比,农业劳动力比率的下降和人口的城市化速度非常缓慢;而在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方面,则从10%推进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进了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方面指标的现代化成就非常显著。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缓慢,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初到1978年只推进了9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令人非常遗憾的时期。

经济和社会发展整整耽误了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如果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如果没有频繁的政治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冲击,如果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国民经济像东亚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像改革开放后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到1978年时,按1950年不变价格,我国经济总量将会达到7367亿元人民币,比当年实际的3645亿元要多出3722亿元人民币,人均G DP将达到450美元左右,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发展程度就会排在当时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

如果在1978年7367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上,即使改革开放以来每年以7.5%的速度再增长29年,2007年我国G DP总量,就会为401267亿元,人均G DP为30369元人民币,高于实际的人均18845元人民币。

根据东亚国家转型期间货币普遍升值100%~200%的规律,我们取中值按照150%的升值率衡量,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左”的思潮对经济发展的干扰,2007年我们的人均G DP将达到1l000美元,到2000年时,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在经济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发展方面,可以说,整整耽误了30年。

1978~2008年:推进了现代化的38.5%经过30年改革开放,就2008年看,中国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

主要的分析为:(1)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看,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3%,G DP总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年中人口约为13.25亿左右,人均G DP2. 26万元人民币,按汇率折为3315美元。

中国G 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不到1%上升到6%。

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 DP水平约为6500美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51%。

(2)从经济结构方面看,三次产业G DP结构为ll誜50誜39,第一次现代化中第一产业G DP比率在总量的10%以内,从这一点看经济结构方面中国似乎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98%,但是,第二产业的比率要比通常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却要比平均55%的水平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内部结构偏差非常大。

因此,如果将服务业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则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79.4%。

(3)从社会结构方面看,统计上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为40%左右,估计实际的农业劳动力比率可能为30%,城市人口比率为46%左右,分别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10%和80%水平的77%和57.5%。

综合来看,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7.6%。

(4)从何传启教授研究的结果看,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中国在大学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指标方面,均达到甚至超过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平均水平。

然而,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包括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何传启的研究指标中一个缺憾是,没有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综合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标。

如果仅计算养老和医疗两项保险,分别按照权重70%和30%计算,则城市人口中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约为50%,医疗保险的覆盖率约为70%,城市两项保险综合覆盖率为56%;农村医疗覆盖率约为80%,养老不到3%,两项保障综合覆盖率仅为26.1%;按照全国人口比率,两项保障的综合覆盖率为40%,而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为90%,考虑其他险种,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最多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