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的职能 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
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目前世界上除了少数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铸币 由财政部发行外,大都是由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 2、银行的银行的职能
(1)集中存款准备金;(2)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清算;(3)充当最后贷 款人。
的过程。
六、什么是存款保险制度
1.背景 银行破产会极大地损害存款人的利益,而且会造成社会和经济的震荡。
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导致一些国家大批银行破产。在此背景下, 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根据1933年美国紧 急银行法,由联邦政府出面创建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实 现存款保险制度。 2.定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 排。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 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 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最后贷款人”是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 措时,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最后贷款人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支 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提风潮的扩大 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 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五、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1.定义: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 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 上消失的一种创新业务。
2.从金融体系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意义: 初级阶段,金融体系处于银行本位时期; 第二阶段,金融体系向市场本位发展; 高级阶段,金融体系处于强市场本位时期(资产证券化) 3.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 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1998年,日本颁布了《金融 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东京大爆炸(Big Bang)”的计划),允许 各金融机构跨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 代法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 保险公司及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3、国家的银行的职能
(1)代理国库;(2)充当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3)对 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4)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为什么需要中央银行?)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因为分散发行带来如下问题:一是为数众多的小银行信用实力薄弱,其
所发行的银行券往往不能兑现,容易造成流通领域的混乱;二是许多 分散的小银行,其信用活动领域有着地区的限制,其所发行的银行券 也就不利于商品流通向广度的扩张。因而,需要发行一种能在全国市 场广泛流通的一般信用流通工具。 2.集中票据清算的需要 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 到及时、合理处置,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全面 统一而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按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 1.什么是职能分工型银行 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职能分工型模式,称为分
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其特点: (1)只有商业银行才能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2)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主要业务。 2.什么是全能型商业银行 即综合性商业银行,它们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3)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伴随迅速发展的金融自由化和创 新化,在执行分业管理的国家中,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全能化、综合化。
因为:第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 利润率不断降低,迫使它们不得不从事各种更为广泛的业务活动。
第二,吸收长期性资金来源的途径拓宽,从而为长期信贷和投资活动创造了条 件。
国际开发协会(IDA)和国际金融公司(IFC).
二、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职能分工型和全能
型 四、金融创新 五、资产证券化 六、存款保险制度
一、商业银行的作用
• 以经营工商企业存款贷款、个人储蓄和消费信贷为主要业务,以利润为其 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银行。
的一切银行业务,同时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全能型模式则 称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3.发展趋势: (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政府对银行很少限制,银行可以办理
综合性业务,各国商3年大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以立法形式将商业银行类
(5)小结:当前,发达国家的混业经营形式:一是在一家银行内部同时开展信 贷中介、投资、信托、保险等诸业务;二是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将分别独 立经营金融业务的公司连接在一起。
四、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
(一)转稼金融风险的要求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出现 银行规避风险的要求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西方银行经营面临利率波动带来的极大风险,为了提高竞争力,银
行通过创新,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债券、可变利率存款等, 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期货交易等,来规避风险。 (二)技术进步推动了金融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得以迅猛发展 和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兴趣和发展。 如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 银行卡、ATM机以及ATS、NOW等一系列新兴账户的推出。 (三)规避行政管理推动了金融创新 规避不合理的、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 如ATS账户就是为了规避这样的规定:对储蓄付息,但对活期存款不准付息。 NOW账户是为了规避“不准储蓄账户使用支票”的规定。 MMDA是为了规避“对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曾有最高限制”的规定
货币市场拆借;(4)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即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取得收益的主要
途径。 (1)现金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 (2)短期证券,主要是国库券。 (3)贴现、贷款等资产,贷款是商业银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
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三)表外业务 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
的业务。 狭义的表外业务仅指后一类有风险的业务,包括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
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及备用信用证等。
商业银行的作用体现在:(金融中介的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动员和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再以贷
款或投资方式将资金提供给产业资本家使用,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 资本。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银行充当了企业的账户和出纳的角色,有利 于加速企业资本的周转。 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银行存款将个人预定用于消费的积 蓄和收入集中起来,并贷放给企业家使用,有助于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在其业务活动中,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的创造者。虽然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后来被取消了,但其在组织支 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即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
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 1.自有资本,即权益资本,包括: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
利润。 2.外部负债: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存款(被动
负债)和借款(主动负债), 其中,借款又包括(1)向中央银行借款;(2)向其他银行借款;(3)
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往往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有时则会 因此破产。于是客观上需要一个强大的金融机构来作为其 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流动性,发挥最 后贷款人角色。
4.金融管理的需要
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客观上需 要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来进行金融业管理、监督、 协调等活动。
型和投资银行类型的业务范围作了明确划分。如1933年,美国通过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分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不能 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随后,英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实行了这种分 业经营制度。
但此时,德国等北欧国家则继续实行混业经营。其理由是:通过 全面、多样化业务的开展,可深入了解客户情况,有利于做好存、 贷款工作;借助于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加银 行竞争地位;可以调剂银行各项业务的盈亏,减少甚至避免风险, 有利于经营稳定。
第四章金融体系
• 一、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 二、存款货币银行(商业银行) • 三、中央银行
一、金融体系的构成
1、西方金融中介体系 是由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 这种金融中介体系的特点: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和各式各样的专业银行三大类。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
作组织、基金组织、消费信贷机构、租赁公司、证券交易所等等。 2.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 3.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尔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BIS) 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