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路面状况的调查和评定

J路面状况的调查和评定

1
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总是由一个评分小组来评定路面的PSR,通
常通过量测路况的某些物理特性,如平整度、裂缝、车辙等,并考虑主 观评分得到的PSR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如美国AASHO试验鲁 把这种由主客观相结合方法得到的客观评价指标称作现时服务能力指数
PSI。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沥青路面:PSI
>30
>32
_
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以构造(深度)为指标,其竣工验收值对高速 及一级公路,应≧0.8mm,对其他各级公路,应≧0.6mm。
10.4 路面损坏状况的评定
一、路面损坏的类型:分为四大类
1、裂缝或断裂类:因裂缝或断裂使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2、变形类:路面结构仍保持整体性,但形状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变化; 3、表面损坏类:路面表面出现的局部缺陷,如材料分离散失、磨损等; 4、接缝损坏类: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接缝及其邻近范围出现的局部损坏。
功能和安全方面的使用性能为道路用户所最关心,而道路管理部 门则更关心结构方面的使用性能。
二、路面的服务能力:指路面所提供的舒适程度或行使质量。
可组织一个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评分小组,如设计、养护、施工、 材料供应、科研和管理人员、司机、乘客和汽车制造厂等,乘车以一 定速度在选定的调查路段上行驶,每人根据自己的意见对该路面目前 的服务能力以计分形式进行打分。得到一个平均分数,称作服务能力 评级。简称PSR。
面的构造(粗糙程度);粗构造指面层表面外露集料逐渐形成的构造或水
泥混凝土表面拉毛、压槽或刻槽形成的粗糙状态。
4
一、表征路面抗滑性能的指标:
常用轮胎与路表面间的摩阻系数fs来综合表征路表面的抗滑性能。即:
fs=Fs/P
Fs为摩阻力;P为车轮重。
有时也用路表构造深度TD、石料磨光值PSV等间接指标。
二、路面摩阻系数的测定:有四种方法
10.2 路面行使质量的评定
一、平整度测定
平整度可定义为路表面对于真正平面的竖向偏差。这种偏差反映了路表 面的纵向起伏变形,影响车辆的动力特性、行驶质量和路面所受的动荷载。
路表面的纵向变形具有不同的形式。有长波长和低频率的起伏变形 (路面体系内较深层材料的塑性变形引起);短波长和高频率的不平整现 象(路表面水平力作用引起面层材料推移造成);两种形式都有的是由于 施工原因引起。
P为修补面积( ft 2 /1000 ft 2 )
RD为两条轮迹的平均车辙深,间隔7.5m量测一次。
我国北京地区建立的沥青路面行使质量评价关系式为:RQI=6.76-0.46IRI RQI为行使质量指数,5分制;IRI为国际平整度(m/km)。 当RQI≧2.9时认为行驶质量完全可接受,当RQI≦2.2时认为不可接受。 2
1、制动距离法:
车辆完全制动时,测定滑移车辆经过两点的速度v1 和v2、距离x,利用功能原理,可得这段距离内的平均摩 阻系数f d :
fd
v12 v22 2 gx
但这种方法测定时会影响路上交通和存在不安全的缺点。
2、锁轮拖车法: 测定在一定速度下完全制动拖车所需的力Fb,并除以轮上的有效荷
载P,可得到摩阻系数f b : f b = F b /P 3、偏转轮拖车法:
本章主要介绍已有路面使用状况的调查和评定,包括调查和评定的指标、 测定仪器、方法等,并简要介绍路面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10.1 概 述
一、路面的使用性能:包括功能、安全和结构三方面。
功能方面的使用性能:指路面为用户提供方便和舒适的程度,其中最 主要的是行使舒适性或行使质量。
安全方面的使用性能:指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 结构方面的使用性能:指路面损坏状况和结构承载能力。
拖车上安装两试验轮,轮胎的平面同行驶方向偏转一角度α (20°)。拖车前进时,试验轮随之向前滑移,轮上便受到横向力FL。 偏转角不同,测得的横向力不一样,有一最大值。此横向力同轮上有 效荷载P 的比值称作横向力系数f L(以百分数计),它是路面纵横向摩 擦系数的综合反映: f L =F L /P
4、摆式仪:
5
三、抗滑能力标准:
路面应具有的抗滑能力,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我国路面规范对各级道 路提出了相应抗滑标准。对沥青路面有:
检验目的 公路等级或路面类型 横向力系数 摆值BPN 构造深度TD(mm)
竣工验收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养护质量 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
≧54 >40
≧45 >37
≧0.55 _
养护质量 贯入式、沥青表处
每段路面的平整度都带有随机性,包括各种波长和频率的变形。因而, 理想的平整度仪是可以同时测定所有这些变形的全功能仪器。目前各国采 用的平整度仪种类很多,可划归为两大类:
1、断面类仪器:GMR断面仪、APL惯性断面仪、非接触式断面仪、 水准仪、普通3m直尺。
2、反应类仪器:各种道路平整度仪和颠簸累积仪。
3
、平整度的表征:
表征路面平整度的指标有多种,如:竖向加速度的均方根、评价绝对 竖向加速度、坡度方差、直尺与路面间隙的标准差、颠簸累积计数RN以及 PSR等。但它们在表征路面平整度和使用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1982年提出了国际平整度指数(IRI)的概念,即通过数学模型模拟1/4 汽车(即单轮)行驶在断面上的动态反应,计算得行驶距离内悬挂系的累 积竖向位移,其单位以平均坡度表示,即m/km或mm/km,IRI值可足够精 确地用断面类平整度测定方法求得。

5.03
1.91g(1

SV)
2
1.38RD

0.01
CP
水泥混凝土路面 : PSI 5.411.80g(1 SV ) 0.09 C P
SV为两条轮迹的平均纵向 坡度方差;
C为每1000 ft2 (92.9m2 )出现2级或3级裂缝的面积(ft2 );2级裂缝定义为 发展到连成网状阶段的裂缝;3级裂缝指沥青面层成为松散的碎块。
国内常采用3米直尺和3米八轮连续平整仪来评定路面平整度。各种路 面的平整度标准见P235表10-2。
10.3 路面抗滑性能的评定
路面抗滑能力反映了路面安全方面的使用性能。可通过滑溜事故的调
查分析、路面外观调查(如泛油)以及路面抗滑特性测定等途径来评定。 一般采用测定路表抗滑特性这一途径。
路面的抗滑性能主要取决于路表的细构造和粗构造。细构造指集料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