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增长。
多万的数量在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影响,人口自人口迁移自然增长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和共同决定的。
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20时间上——3、差异: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有些国家出现了负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目较快(尤其是非洲)发展中国家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前增长速度趋缓。
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劳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等社会问社会治安混乱,计划生育题;要采取- 2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鼓励生育、吸题;可采取等措施。
纳外来移民、人口增长模式:5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就能用若低于或接近1%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属于现代型的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北半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水平方向1、世界人口分布:在的人口,在北球居住着地球上90%只有的人口,而南半球10%- 3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60半球,20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垂直方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区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地势低平向上,大量集中在少。
亚洲>欧洲>非洲>北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3 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三、人口迁移:改变其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定居地的行为。
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2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黑人作为奴隶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
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
到东南亚和美洲)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 - 4 -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北美、西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欧、大洋洲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东部沿海城市经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
村经济落后)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 5 -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阳4、美国人口流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从东北部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最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大环境能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人口数(即最大够持续供养的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生活人们的科技发展水平、目前。
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 6 -估计世界环境技术条件下,16亿,我国人口容量100 亿。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城市与城市化第二章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开社会经济因素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
地区;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山区或丘陵地区。
组团状——多见于四、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功能区: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 7 -能区。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分布于城市中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心、主要主要交城市外缘多呈工业区——面积中等,和片状分布于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是城)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低级住宅。
分为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
高级住宅区区和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8 -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括历史因素城市经济因素其中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租金的高低(穿过的道路越和交通便捷程度(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所示:力如图22图1 图3 图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其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远越少,城市间距离(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服务级别越高。
,服务种类越大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多六、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表现: A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 9 -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城市人、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 B ;,发展口比重在30%以下)较慢:人口迅速向城市加速阶段(中期),很快集聚,城市化进程~30%城市人口比重在之间。
由于人口和产70%市区出现业向城市集中,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郊区城市并出现等问题,化现象。
(城市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比重在以上)70%。
有发展趋缓甚至停止现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 3象。
如图:,空间上——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
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大部,水平低起步晚发展中国家- 10 -。
目前和加速阶段分处于初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4国家。
如图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甚至出现一境质量下降,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噪声污固体废弃物污染、染、光污染、热污;染等)②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③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管制、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建立绿化带等);- 11 -1.1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一、农业区位:,另一方面、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1 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农业发展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气候自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地形然因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
土壤素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水源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需求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社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国家政策会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
农业技术经济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土地价格因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素劳动力成本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成本。
劳动力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
工业基础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BC、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E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12 -、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GH、郊区农业——市场;3、农业区位选择: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
,农作物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地价的高低土地面积的,农业生产需单位面积产值以的大小,农业生需水量的多少产对交通的迫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