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生科研项目申请书

本科生科研项目申请书

本科生科研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相关学科: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基因组学
申请人:李晓栋、黄旻、顾琳睿、罗梅吟、于智
所在院系:海洋学院
指导教师:何建国、黄志坚
预期成果类别:
□社科类社会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教务处制
填表时间二零一零年4月13日




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姓名
(负责人
请加*号)
学号


身份证号


专业
联系电

手机E-mail 李晓栋*
083440
23

41038119890220
553X
08
海洋生
物资源
与环境
1372627
6844
1372627
6844
lixiaod5@m
.cn 黄旻*
083440
02

44030119901017
3817
08
海洋生
物资源
与环境
1372629
6966
1372629
6966
Suppermn@
顾琳睿
083440
73

53252419891026
0320
08
海洋生
物资源
与环境
1372629
9315
1372629
9315
375659140
@ 罗梅吟
083440
66

61030319891128
0441
08
海洋生
物资源
与环境
1375000
1882
1375000
1882
996404462
@ 于智
083440
56

34122719911220
2047
08
海洋生
物资源
与环境
1372627
3475
1372627
3475
YZ10253867
73@126.co
m




姓名






职务所属院系
联系电

手机E-mail 何建国男48


海洋学院院长海洋学院
1382509
0465
13825090
465
lsshjg@mail
黄志坚男


讲师、硕导海洋学院
1353355
3570
13533553
570
lsshzhj@ma
.c
n
研究起止时间2010年05 月至2011 年04 月
申请理由(包括自身具备的知识条件、自己的特长、兴趣等)
申请团队简介:
李晓栋:海洋学院08级。

博览群书长于思辨,擅长模型构建,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积累和良好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熟悉实验室常用设备和仪器操作。

现担任院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大一曾任班级学习委员。

曾获洛阳市数学竞赛一等奖、物理竞赛二等奖,洛阳市科技节数学学科第二名、物理学科第二名。

黄旻:海洋学院08级。

高中时长期参加生物竞赛培训,曾获广东省生物联赛三等奖,并参加过国家级的联赛。

长期阅读各类学术期刊,对于本学科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了解。

英语水平优秀,对于阅读英文论文有着较大的优势。

长期担任院辩论队主力,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严谨精神。

同时还有顾琳睿、罗梅吟、于智等同学的参与,其中于智同学获得09学年国家奖学金,多位同学获得校级奖学金,在学习、实验等方面具备良好素质。

项目申请背景:
红树林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红树林底泥微生物对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功能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

尽管已经有关于单独的微生物的研究,然而对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整体作用至今仍研究很少。

对于红树林微生物的研究仍然大多是对某一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单独研究,缺乏对于红树林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研究和全面认识,而且这种单独研究多集中在真菌,针对细菌的系统研究尤其缺乏。

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以下是与本研究项目联系最紧密的资料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摘要不足及启示
1、李玫,廖宝文,章金鸿.底
泥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J].
该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底泥微生物在营
养物质转化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
述,主要包括红树林固氮微生物、溶磷菌、硫
酸盐还原细菌、光合厌氧细菌、甲烷细菌、
植物促生菌(PGPB)等微生物已鉴定出的
菌种
但是对于微生物群落的种类认知
并不系统,而且对于其在营养物质
转化和传输中的作用未做详细探
讨。

2、梁峻彬.红树林底泥微
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
其分布[J].中山大学博士
论文集,2009
该文针对红树林底泥中的真菌和细菌群落
开展了分子生态学研究,并结合测定的底泥
理化性质对这些群落组成、系统发育学多样
性、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互
关系进行了分析。

该论文偏重于细菌和真菌的测定,
对于古菌仍认识较少,而且该论文
并未系统的研究生物群落的功能
及其与外界环境作用的整体机制。

3、廖宝文,李玫,康丽华,
郑松发,陈玉军,Yaav
Bashan,Gina Holguin.红树
林湿地植物生长促进菌及
其应用前景[J].生态科
学,2002,21
该文着重介绍红树林根系中提取的植物簇
生菌的种类,即固氮细菌、溶磷细菌、光合
营养细菌及其在红树林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前景。

该文是基于已知的微生物功能来
目的性的寻找细菌,因而具有很大
的主观性,对微生物的认识也不系
统和全面。

基于以上的相关资料,我们发现:
1、尽管存在极其稀少的针对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的研究,但是研究多偏重真菌,细菌较少,古菌尤其稀少,研究仍很不全面,因而我们可以重点面向细菌和古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来做详尽的鉴定和分类。

2、对于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研究,尽管已有不少分散的单独的研究,将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们的功能及其对外发挥作用的机制仍无人涉及,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巨大的科研价值。

研究前景:
该项研究将极大的丰富对珠海市红树林微生物群落的整体认识,包括群落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空间分布、和环境因素对群落的影响;为利用PGCB方法恢复红树林植被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并将对群落功能做系统的初步研究,为开发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产物转化过程提供信息。

因此,我们选择研究《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功能》,也得到了何建国院长和黄志坚老师的支持。

项目创新特色概述(50字以内)
1.采用最新16sR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全面探索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2.系统研究该微生物群落的功能。

拟在淇澳岛的红树林中设定三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设定四次取样:涨潮时,退潮时,下雨时,天
预期成果:
1、初步完成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基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在获得淇
澳岛红树林底泥的各项理化指标和T-RFLP数据的基础上,统计分析的各项统计学数据及图表,了解到底泥微生物的具体生活环境以及其群落的组成及动态情况.
2、掌握红树林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与其功能的适应关系,为进一步挖掘群落功能打下基础。

3、深入进行红树林群落功能的初步研究,包括固氮、反硝化、硫酸盐还原、有机物降解、硫和金属的
氧化还原、光合作用、化能合成、和磷动员等等. 了解微生物群落中多种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对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其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项目经费预算:(总计:10950 元人民币)
具体预算:
序号科目名称
预算
(元)
用途
1 材料费2190 用于购买必要的实验用具
2 测试化验加工费8200 用于购买实验试剂盒和试剂
3 差旅费560 用于必要的往返珠海校区和东校区
4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0
5 劳务费0
6 管理费(用于房租)0
7 其他0
合计10950






同意该研究项目开展。

虽然该项目比较艰巨,
但还是相信李晓栋等同学会做出一定成绩。


海海洋生物实验室也会给予相关配合。

签名:
2010年 4 月14 日




签名(公章):
年月日






签名(公章):
年月日
备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