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几点感想
摘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知识的自主获得,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我满腔欣悦地在自已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
现就语文教学设计谈谈自已的体会与心得。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设计体验合作
一、我们的教学从哪里开始:
语文学科作为有意义的语言信息的学习,需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一般认为,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设计,应先提供先行组织者,即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学生提供该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然后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意义的上下文组织语言信息。
所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从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开始的。
然而,在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以谁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教学设计的根本问题,也是在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从这个标准来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分析学生的特点,评定学生的初始状态,预测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
二、我们的教学怎样进行:
孩子们在这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语文天地里,应该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所以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一座乐园。
一乐——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我马上接着说:“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桂林。
“喔!”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
没去过的学生产生好奇:桂林在哪里?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桂林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
我顺势引一语:“谁知道桂林什么最吸引人?”去过的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
我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
”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
(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教课入“情”,学生读书才能入“境”。
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也想象老师那样投入情感,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先用感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情景:一个有阴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哆嗦嗦地在街上卖火柴。
再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让学生体会,在那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
苦的小女孩受尽了欺凌和痛苦,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去想象大年夜街头的情景,体会富人们是如何欢度佳节的,再让学生把穷富两个对照,联系起来体会,唤起全班学生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闪亮的大火炉,冒着香气的烤鹅,点着明晃晃的蜡烛的圣诞树,并启发学生与可伶的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对比,然后把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就使学生进入作者创造,老师再创造的情景中,更进一步激起他们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断随着老师的引导,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下得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也同老师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二乐——个性展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要扮演的角色。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有同学提出:武夷山天游峰的景色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却写在天游峰相遇的一位扫路人呢?多好的问题呀!于是,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
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
(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
(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
三乐——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
(一)师生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
要形成这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
如指导《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是将全文分为两段,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分,先写大娘告别,接着写跟小金花告别,再写跟大嫂告别,最后写跟所有亲人告别,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
经过认真分析,我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
学生们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生生合作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祢补这方面的不足。
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
剧。
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网络,改变传统的师生单维交流。
在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拿扑克作马边学边摆,很容易就理解课文。
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一类课文,就可以当场请学生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三、我们的教学后如何延伸: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以后的新的语文学习的开端。
例如:学了《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搜集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
再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体验习作:实践“给予”: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这恰恰体会了新课标的“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新课标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文本的束缚,开放语文课堂,让学生练系生活和实际,增加实际的机会,用语文这块阵地,开创出新课改的美好前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