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动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赵颖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球化与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整个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作为承载中国教育未来希望的主力军,也正面临着前所未见的矛盾与困惑:教师一方面肩负着应把诸如全球利益高于一切、国际理解、人类共同体、多元化相互依存等观念融入课堂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担因民族传统受到多元化的过度冲击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日益疏离;教师一方面意识到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应顺应年轻一代多元、独特、丰富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又受缚于传统的学术性学习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充溢着爱和关怀的教育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互动与合作的教育过程充满憧憬,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指挥棒的指挥;教师一方面只想心无旁骛地好好教书,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投身琐碎、机械、重复的日常学校事务……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存在一种固有的、不变的模式供教师们去遵循。
面对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教师必须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道路。
在这个注定艰难的过程中,一些幸运而勤奋坚持的教师,在痛苦与挣扎中,丰富了教学经验,职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心灵与职业的契合度得以提升,从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收获了专业成长和人生幸福。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
面对教育现实需要变革的现状,面对教育生活中的一个个困境、一次次挫败,很多教师沉溺于自身的无力感中,选择了麻木。
面对困境和矛盾,他们不再仰望、不再眺望、甚至不再失望、不再挣扎,而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的不理想,进而完全寄希望于制度、体制的变革和外部环境的改观。
然而,变革是缓慢的、不尽如人意的。
在等待、失望和继续麻木中,很多人慢慢陷入了悲观和怀疑,对作为教师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产生了迷惘,进而迷失了自我,产生了职业倦怠,这是多少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的可悲写照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人生幸福休戚相关,难道在这关乎教师自身成长和幸福的生命主题中,教师能做的只是等待外部体制的变革吗?除了等待,我们还有另处一种选择:唤醒心灵的力量。
如果说,外部环境和体制的保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内心在心灵和生命诉求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
教师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教师,是因为他们一度相信心灵的力量至少和客观世界一样真实,一样强大有力,可以给予他们影响客观世界的力量。
只是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
那么,作为教师,为了学生、为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幸福、为了教育改革,我们怎样才能找回失落的心灵呢?一、心灵与自我的融合教育是复杂的心与心的交流,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投入真实的心灵,才能迎来真正的教育。
同时,教师的心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在教育活动和教学生活中不断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顺应心灵的指引,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教师生涯常活常新、意蕴丰富、幸福圆满。
然而,要想使心灵的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心灵。
我们的心灵从何而来呢?一个人心灵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形成的神秘过程,来源于一个人所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命历程,来源于使“我”成其为“我”的所有内力与外力的合力,是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集的结果。
“这些力量包括: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得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
”心灵与自我是相互融合的,要想认清心灵就得首先认清自我以及这些构成自我的力量,从而使心灵与自我不致分离,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体现真我、投入心灵,收获真正的教育。
教师要实现心灵与自我的融合,需要在烦琐、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忘为自己的内心留下一方净土,在这方净土上我们与自已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我们可以提问:“我是谁,我是如何成为我自己的?”“我为什么做教师?”“我的教育观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和情感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优点和局限分别是什么?”“我现在还好吗?”“我在恐惧什么?”“我要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在提问的同时,我们当然不要忘记倾听,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并认真接受来自心灵的指引。
“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在这种深层次的对话中,我们扎根心灵,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坦白自我、反思自我,实现心灵与自我的融合。
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先了解自我,产生对自我的认同,把真实的自我投入教育实践中,才能产生教育智慧,进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如果我们教育者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只是以知识填塞于孩子心中,使他通过种种考试,那我们又怎么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教育呢?学生在那儿等着受人指导、帮忙;然而如果指导者、帮忙者内心混乱、狭窄、充满了理论学说,是个国家主义者,那么,他的学生自然就和他一模一样,教育便成了延续混乱和斗争的方式了。
”二、心灵与角色的融合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作为个体的教师就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角色。
能否从心灵深处认清自我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即能否树立正确的关于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直接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和职业幸福。
不同教师、同一个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不尽相同。
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3种,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
传统观念下,教师被赞美为以奉献自我生命去成全学生成长、促进教育发展的“蜡烛”“春蚕”。
这种牺牲自己、奉献别人的精神虽然崇高但不免凄凉和悲惨,虽然神圣却不免脱离现实而难有说服力。
这种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只强调教师的外在的工具价值,而未涉及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和内在生命价值,同时也忽略了教师的现实生命质量和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对于作为工具人的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职业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自己只是教育的工具,毫无自身的内在尊严和价值可言,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他从中满足的只是生存与生机的需要。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为维持生计而不至被淘汰,也许他也会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但这种调整注定是被动的应付执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一句空话。
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致力于教师心灵与角色的融合,使教师从心灵深处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从而更好的地投身教育实践。
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教人“求真、向善、至美”的“育人”属性,然而教师在承担“育人”职责时,也不应该放弃“育我”的追求。
因为只有在育人的同时,把“求真、向善、至美”的目标融入到教师自我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去,在见证学生成长的同时,使教师体验在到自我职业价值的彰显和自身生命的成长,教师才能从心灵深处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
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并自主发起由下而上的教育探索与变革。
三、心灵与学科的融合教师的教学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具体学科展开的。
面对复杂、广博的学科知识,我们该如何组织教学呢?如果我们不去思考自身的气质类型、思维模式、认知结构的独特性,而只是一味地把学科技术视为法定,那么“当我们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
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到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致力于在充分认识自我心灵特质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自身独特性的方式去教授知识,使内在心灵与所教学科达到真正的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寻找所谓固有和不变的教学技术。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投入自己的本学科知识,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此意义上我们重新塑造了我们所教的这个学科。
与此同时,学科也塑造了我们。
不同学科其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各不相同,学科发展的现状也不尽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符合本学科教学规律的、适合于自己运用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免受到学科性质的影响和塑造。
于是,我们发现,不同学科的教师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气质。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婉约雅致、数学教师缜密睿智,英语教师开朗前卫,体育教师健硕达观,艺术教师俊秀清雅……另一方面,我们被引知向这部分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外部世界有启发意义。
的确,不仅仅是我们找到了我们要教的学科——学科也塑造了我们。
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我们的自我意识的,我们就可以找回教学心灵。
四、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引领,真正的教育来源于教师与学生心灵的融合。
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作为教师,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就无法了解学生生命的内部诉求,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学科与学生生命内部的精神需求联系起来。
这样造成的可怕后果就是:教育沦为了来自教师的、单方面的、完全脱离学生内心世界的被动灌输;教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教师强迫学生去记忆、重复一些在学生看来完全脱离自己生命世界的枯燥知识。
在这种可怕后果下产生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且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也不会去主动思考、独立创造。
同时,不论哪个年龄的学生都有一种灵验的能力,即他们都能够很快判断出一名教师是不是正在用自己的内心与学生交流。
那些被他们判断为对学生内心充耳不闻教师,注定走不进学生的内心。
在这种缺乏内心交流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关系,也是极其令人担忧的。
就像丛林中的一棵树可以撼动另一棵树一样,一颗心灵也可以撼动另一颗心灵,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来自群体的归属,只有在教师间产生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才能使教师处于互助合作的教师共同体中,教师的教育生涯才不再孤单。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困境随时有可能出现,教育现实又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
一个孤独的个体面临需要变革的环境的困扰,从内心树立要投身变革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单个教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当他发出自己心灵的声音,甚于彼此心灵的融合,他们就都在内心深处找到了归属感。
通过参加这样的教师共同体活动,其间的每个孤单的变革力量将不再恐惧、不再孤立无援,他彼此给予肯定和希望,他们因有了盟友而倍受鼓舞。
变革的力量也在这种互助、合作的氛围中不断会聚。
(本文选自《河南教育》(基础版)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