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稿)
本课选自岳麓版必修一第十五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里只讲甲午中日战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

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条列强侵略中国不断加深的主线索。

因此,在教学中,因强调近代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加深,并且把握历史纵向发展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注意高、初中近代史教材的具体分工和有机联系。

高中教材侧重理性知识的分析,简化了某些事情的经过、现象的发生过程等等。

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导学生适当“温故知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
2、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3、知道三国干涉还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一起其他中国近代以来和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比较,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加深,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
2、难点: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以及对中国以后社会改革的影响。

五、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一广阔平台,本节课教学我还采用①讲述法、②提问法、③图示法、④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力求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实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具:多媒体相关设备(硬件)历史课件(软件)
采用以上教法、教具的理论根据是:
①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积极利用多媒体相关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②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

③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说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录像《近代中国》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那一部分,再现相关历史镜头。

(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这段历史,放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集中精神,有一个好的开始)
紧接着我会进行解说,解说内容如下: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接着侵略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又挑起了更大规模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日甲午战争。

导入本节教学:
㈡讲授新课(33分钟)
让学生阅读课文1—4自然段,归纳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概况的能力,带着问题看书使学生有一个方向,效果更好)
1、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着哪些困扰?
(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人民起义不断;)
2、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西方列强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各国对日侵略态度:(抓特征记忆)
略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规范得出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甲午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快速阅读战争经过,之后我会在PPT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简图:(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战争的经过以及清政府的态度)
2、紧接着我会要求学生思考:主持战事的李鸿章为什么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
①慈禧太后准备万寿庆典,对日避战求和——充分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
②李鸿章为保自已政治地位,不愿消耗北洋舰队的实力,——李鸿章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个人私欲。

3、插播电影《甲午风云》相关战争片断。

(这样做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印象,更直观的是学生了解甲午)
1 要求学生阅读《马关条约》谈判细节,从伊藤博文的蛮横嚣张和李鸿章的屈辱软弱中感受:弱国无外交!(到达情感教育的目的)
2 要求学生归纳《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之后与《天津条约》比较,说明开放的口岸已由沿海伸入到内地。

(汉口、重庆)(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总结能力的培养)
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我会对学生设疑问,引导学生对条款逐条分析:(这样做能促进学生思考和加深《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从割地看,从割占面积比香港岛大的多说明危害严重
(不仅如此,它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从赔款数量上比《南京条约》赔款数目大的多说明危害严重
(不仅如此,由于数目巨大,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比过去增加四个说明危害严重
(不仅如此,列强的侵略势力还深入到重庆)
④为什么《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危害性就更加严重了呢
(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同样可以享受该权益,6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产生,该条款对于其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对比能让学生更能理解甲午
战争的危害,同时还能复习学过的内容,一举两得)
1、紧接着我会讲解
①一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
的在华利益②二是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之所以采用老师讲解的方式,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教师在讲解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经过时,可联系当今台海局势,联系李登辉、陈水扁搞台独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样做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情感教育)
(三)课堂小结(2分钟)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基本回顾,这里我采用了一个反思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最后我会用PPT把我的板书设计放出来: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我设计板书的出发点是力求简洁,精炼,学生易于记忆)
(四)教学反馈(7分钟)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在这里设计了5道题目,题目由易到难,既检查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894年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主力被歼
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
D、奉行“避战求和”政策
2、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的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法国之外,还有()
A 、俄、德 B、德、英 C、英、美 D、美、德
3、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马关条约》为止,开放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最远的是()
A、沙市
B、南京
C、汉口
D、重庆
4、《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B、增开通商口岸
C、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D、赔款白银二亿两
5、《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开办工厂的直接影响是()
A、阻碍中国民族工业
B、刺激列强瓜分
C、列强深入内地
D、控制中
国财政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请学生回去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对中国来说仅仅只是危机的加深还是迎来了改革的转机呢?(这样做可以是学生发散思维,也为后面维新变法的讲解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