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202X年6月)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高职大学语文对学生培育文化自信、促进专业学习、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大学语文还具有鲜明的审美性特点。

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大学语文课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能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进一步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以及有关思维品质的提升。

学生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进一步获得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

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运用想象和联想、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并努力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指通过大学语文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学生能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具有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能力,并在学习中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结构(一)设计思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大学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构成单元模块。

(二)课程单元大学语文课程按文体由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的组合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每个课程单元由学生精读、略读、实践等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

2. 每个课程单元的选文兼顾文体和主题,体现“家国情怀”“故园难忘”“爱情礼赞”“亲情长久”“生命关爱”“自然万象”“人生诗意”“世事洞明”等内容。

3. 基础性内容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内容;拓展性内容是指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的内容;实践性内容是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时安排说明:学习时间1学年,每周2课时。

实施学分制,18 学时折合 1 学分,修满课程4学分。

四、课程内容(一)课程单元组合1.诗歌(22篇,自读6篇)(1)《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篇)(2)楚辞的基本特征和屈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篇)(3)古诗十九首代表作。

(1篇)(4)乐府诗的基本常识及其抒情性和叙事性特点。

(1篇)(5)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1篇)(6)唐代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及其作品。

(5篇)(7)宋代有重要影响的词人及其作品。

(5篇)(8)元曲四大家及其重要作品。

(1篇)(9)现当代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及其作品。

(6篇)2.散文(14篇,自读2篇)(1)《论语》的特点及选段。

(1篇)(2)《庄子》的特点及选文。

(1篇)(3)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2篇)(4)《史记》选文及其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1篇)(5)《汉书》选文。

(1篇)(6)建安文学散文代表作。

(1篇)(7)唐宋古文运动及其代表作品。

(1篇)(8)现代散文名家名作。

(4篇)(9)当代散文名家名作。

(2篇)3.小说(8篇)(1)《世说新语》常识及其选文。

(1篇)(2)通俗小说《警世通言》选文。

(1篇)(3)《聊斋志异》常识及其选文。

(1篇)(4)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选段。

(1篇)(5)现代小说代表作。

(2篇)(6)当代小说代表作。

(1篇)(7)“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

(1篇)4.戏剧(4篇)(1)关汉卿戏曲代表作。

(1篇)(2)王实甫《西厢记》选段。

(1篇)(3)孔尚任《桃花扇》选段。

(1篇)(4)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1篇)(二)模块教学提示根据课程单元学习要求,做到精读、略读、实践相结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略讲和导读,帮助学生策划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诗歌学习任务群。

把握诗歌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等基本特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背景材料,正确理解和积极赏析作品内容。

结合不同阶段诗歌的特点,教学名家名篇的具体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感受意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掌握诗歌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根据背景和语境进行诗歌个性化审美阅读。

2.散文学习任务群。

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从整体入手理清散文思路,准确把握立意。

清楚散文常见类别及其分析的侧重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不可忽视象征手法的体味;说理散文的逻辑性是命脉,需要体现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

帮助学生从凝练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等方面鉴赏散文。

引导学生学会用灵活自由的表达手法创作散文。

3.小说学习任务群。

掌握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基本特点。

能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入手整体感悟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的演变轨迹,领会情节和环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帮助学生阅读长篇小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感受小说作品的艺术魅力。

4.戏剧学习任务群。

掌握戏剧集中性、冲突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动作性等艺术特征。

能分析剧本结构、戏剧情节,体会戏剧冲突的作用。

准确理解台词,领悟潜台词的内涵,结合动作、表情、语气和语调等舞台说明分析戏剧人物形象。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分析作品所反映的情感世界,探究作品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引导学生把握中外戏剧各自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

五、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 总体建议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按照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线索,把握教学关键,创设教学情境,传授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

教师要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进行文化熏陶。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遵循学前教育师资的成长规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相机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1)确立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应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把握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与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反思与研究,确立师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及促进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的意识。

(2)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熏陶感染的功能,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尊重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要重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把握高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教师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及持续发展的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把握他们的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重视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实际需求。

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实行“做中教”,推动“做中学”。

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教学成为他们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自主学习和自我体验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4)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与应用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职业提供了条件,也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拓宽了空间。

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学校生活和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要按照教学内容,依据文本,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利用职场情境,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5)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体建议大学语文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

(1)阅读与欣赏阅读与欣赏,要引导学生增加文化积累,增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自信。

要通过读写听说活动,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筛选文本信息和概括文本信息,进而正确地感知文本、加工文本、建构文本、评判文本,形成精读和评读、略读和浏览、默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加深对表达的体验与感悟,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2)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是贯通在阅读和评析过程中的,要设置具体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听与说互动过程中理解要领,形成能力,提高表达、应对和沟通的能力。

作业论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交际需要,激发写作兴趣,关注思维发展,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