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公共部门经济学概论一、什么是公共部门经济学(一)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概念公共部门经济学,是从英文 Public Sector Economics翻译过来的,有时人们也称之为政府经济学。
因此,公共部门经济学和政府经济学是指同一个概念。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
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和私人部门(Public Sector)两大类。
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居民。
政府、企业和居民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关于国民收人决定的一般理论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如图所示。
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政府是指国民经济中惟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实体。
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
政府的含义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狭义政府,也就是核心政府。
即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物。
第二个层次是指广义政府,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
第三个层次是指公共部门,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十非金融性公共企业。
第四个层次是指广义公共部门,即中央政府十地方政府十非金融公共企业十政策性官方金融机构。
(二)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上各级政府的经济行为。
一般来说,政府的经济行为有两大块:一是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
指政府为满足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是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分配。
指政府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范围包括:(l)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2)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后果及影响;(3)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估;(4)政治程序的经济效应;(5)政府体制和政策取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三)公共部门经济学的体系概要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两根理论支柱,三块专业内容和四大理论特征。
一个研究对象。
政府的经济行为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它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设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政府。
两根理论支柱。
公共部门经济学的两根理论支柱分别是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将政府所提供的国防、外交、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看作是公共产品,从而为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根据,是从理论上说明政府应该干什么。
公共选择理论是假设公民能够通过投票等民主行为来决定公共产品提供的种类、规模和水平,从而为政府经济行为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从理论上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干。
三大专业内容。
一是以税收为主体的公共收人理论与实践;二是以政府采购、转移性支付为主体的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三是以税制、社会保障体系为主体的收人分配理论与实践。
这三者组成了公共经济学的主体内容。
四大理论特征。
一是宏观性。
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公共部门在引导和协调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行为主体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所有个人、家庭的生活以及企业的发展均受到公共部门的政策取向支配。
二是实用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公共部门是国民经济主体,几乎控制了所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4年开始的政府职能转变,向我们提出了学习借鉴西方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客观要求。
学习公共经济学,不仅是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三是多样性。
公共经济学本质上是经济学的分支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又受到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非经济学科的影响和渗透。
四是可探讨性。
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因此,有许多问题尚无定论。
例如法律制度是不是公共产品、民主有无缺陷及如何克服、什么叫第三部门(Third Sector)等等,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加以探讨。
二、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概念公共经经济探讨的基本问题是政府如何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资源最优配置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狭义资源最优配置是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水陆)儿院好的产品和服务。
它只注重效率问题,而不考虑收人分配公平及宏观经济稳定等。
所谓效率问题就是指使用有限的资源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和为谁生产(whom)的问题。
广义资源最优配置则包括效率(Efficiency)、公平(Fair)和稳定(Stable)三项内容,它们也是评价社会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
效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在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变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条件。
这种状态被称为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
帕累托是20世纪初的一名意大利经济学家,他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与帕累托最优相关的概念还有帕累托更优(Pareto Superior)和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前者是指资源配置改变后,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但同时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后者是指为达到更优而进行的改进。
公平这里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同社会价值观对公平有不同的取向。
公平的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劳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二是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劳伦兹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的社会财富分布状况,如下图。
图中纵轴表示社会财富按5等分,横轴表示社会总家庭也按5等分,从最穷者到最富者由左向右排列。
OE是45○线;表示绝对的平等。
这一条线上的任何一点均代表同比例的家庭占有同比例的社会财富。
OBE为劳伦兹曲线,这条线上的任何一点均表示同比例家庭并不占有同比例的社会财富。
OBE越接近于 OE 意味着社会财富越公平对BE接近于 OF则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越不公平。
劳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基尼系数由劳伦兹曲线而来,是劳伦兹曲线的指数化。
基尼系数=A/(A+B),A为上图阴影部分,B为上图 OEF.基尼系数可以在 0(绝对平等)到1(绝对不平等)之间变动,数字越大表明社会财富分布越不公平。
但是,基尼系数只是给出了一个客观的衡量公平程度的参考指标,至于基尼系数多少才是公平的,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答案。
稳定公共部门经济学中的稳定是指宏观经济运行有秩序,经济处于可持续的发展之中。
衡量稳定的标准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
明确了资源最优配置的两种涵义及其衡量标准后,我们再来看看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般而言,公共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有三种方式:习惯、命令和市场。
1.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并被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这些惯例通常具有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力,从而形成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来处理社会基本经济问题、进行资源配置时的一种方法和制度性约束。
如长子继承、手艺人传媳不传女等。
2.命令是指主要由政府或掌权者来对所有生产和分配作出决策。
如在封建王朝或集权经济。
3.市场方式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由价格竞争来决定生产、分配和消费。
在这种方式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要素拥有者分别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分散地、独立地进行经济决策,并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达到他们的目的,调整他们的行为。
以上这三种方式中,市场方式已经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但是,在世界各国中,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纯粹实行以上三种中的一种,大多数国家是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作用的混合经济。
这是因为无论是纯粹市场机制还是纯粹政府机制都会碰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象。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价格。
下图表示价格机制是如何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
价格机制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所有的资源配置都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称之为完全竞争市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部门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的有效的组织,政府过多的干预是有害的。
他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市场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完全竞争的市场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人数众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2)产品是同质的;(3)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自由进人和退出);(4)完全的信息与知识;(5)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具有一致性;(6)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7)私人占有;(8)无论生产与消费都没有外部经济;(9)不存在规模经济,等等。
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所需的上述基本特征并不完全具备,光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也不能避免收人或财富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等现象,从而引发了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现象。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l.竞争失效。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别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交易成本也往往阻碍着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和结合。
此外,在某些行业,如电话、供电、供水等行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特别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等因素,就会从不同方面削弱市场的竞争性。
2.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和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由于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个人往往会倾向于免费搭乘(Free R),而私人生产者又不愿提供。
所以,市场本身无力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
3.外部性。
这是指在某些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中,对该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产生了额外的成本或收益,且并未因此进行赔偿或得到报酬。
外部性可分为成本外溢(如污染)和收益外溢(如教育)。
外部性的存在使成本和效益产生不对称,而人们往往倾向于从事产生成本外溢的活动,回避收益外溢的活动,因而影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4.市场不完全性。
某些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
如保险业里私人保险不能为所有风险提供保障,某些高科技新兴产业由于投资大、风险高、获益周期长,私人部门不愿意也无力从事等。
5.偏好不合理。
在现实的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
消费者可能会给子那些能带来较大好处的产品以较低评价,或是给那些只能带来较低好处甚至有害无利的产品以较高评价,因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6.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失衡。
在市场经济中,这三者都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市场可以自发地对此进行调节,但这种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而且往在采取经济危机的手段,代价过于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