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简单介绍
一、以史铁生的方式纪念史铁生
生命确实真的像琴弦,虽百般呵护,琴弦终有断的一天。
坚强的史铁生终于败给了可憎的命运,终于没有迎来2011年的第一缕阳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我们以史铁生的方式纪念史铁生。
(一)、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病回北京。
是年,史铁生21岁。
30岁的史铁生再次遭受命运的作弄,患肾病,并引尿毒症。
可以说,史铁生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受着命运的无情作弄,他虽也有过彷徨,有过失落,想到过死。
但一旦史铁生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后,他就真正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痛苦而享受地过活,精神高贵的过活。
作为一名健全人,我们真不敢想像史铁生似的命运作弄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是否有史铁生那样的达观、那样的坚强,是否也会迸发出顽强的生存意志来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是的,我们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说着容易,做着却不易;我们知道的是史铁生艰难地将这份不容易演绎成了“可能”,甚至“成功”。
我们知道,史铁生演绎这份“可能”“成功”时,爱作弄人的命运一定也会敬佩史铁生的毅力,健全人更是会将史铁生作为自己战胜自己战胜命运的榜样来崇拜。
(二)、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
史铁生是高贵而有尊严的活着的,这源于他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理想,能够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所以史铁生写出的可以说皆是精品,不受世俗浮躁庸俗之气熏染的精品。
“史铁生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仅用心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抱着用生命书写的态度,才能不辜负人民对作家的期待。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如是说。
是呀,在一个日益浮躁,日益功利化财富化的时代,又有几个作家依然在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写作品格,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高贵的写作呢?正因如此,史铁生才显得那么厚重,那么高贵,写出的东西才那么经典。
“我们因为他的人品而记住了他的作品,也从他的作品看到他的人品。
一部精品,是作品质量和作家品格的统一。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真可以说是真正读懂史铁生的人。
史铁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史铁生何尝不是用别一种方式重生了呢?他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
高贵而有尊严地活着,执著而不受诱惑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确实是不容易的。
唯其不容易,方才显出史铁生超越写作超越生命的意义。
纪念史铁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认认真真将史铁生留下的文字用心地去反复去读,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对抗生命中的不如意,以澄澈的心境戒绝生活中的浮躁,像史铁生一样高贵而有尊严地拨动生命的琴弦并弹奏出的生命的最强音。
二、评论:1、史铁生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一个灵魂非常安静的人,这是今天很多健康的男作家所缺少的魅力。
我从不敢和史铁生相比。
——张海迪
2、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3、路遥让我知道,我们无法让自己伟大,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崇高;史铁生让我明白,命运多舛是种常态,但是生命可以平和而宏大。
3、他的文字是平和不铺张的明净,智睿的语句如太阳一缕晨曦洒照在清露上,折射着清凉的愉悦。
残缺的身体表达着健全丰满的思想向内涵,超脱自我走向宏大。
温醇如酒,缕缕清香,脉脉温情,这种丰满的思想意识让我们忘记他不能行走的双腿。
4、对于用思想行走的史铁生,于读者来说的我们常常因为思想的健全忽视他的残缺,而史铁生是在正视自己的残缺后走向思想健全。
从自哀自怨、怨天怨地到一种正视残缺,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
史铁生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怨命——认命——知命。
知命是完成涅槃的大乘之境。
怨命是愤怒,认命是无奈,而知命却是一种明朗的豁达。
知其因果,看淡劫难,并把劫难看作一种动力,从这里出发体验生命过程。
5、我以为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
他是个残疾人,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赏铁生释然面对苦难的大度彻悟。
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
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