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5、邮政现状
通江县现有诺江镇邮政局1个,下辖邮政支局(所)及乡办邮政所及代办所93处,邮路长度103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长度3880公里。乡镇邮路分为街道和乡下两条,主要业务有函件、包裹、汇票、报刊发行及报刊零售、邮政储蓄、集邮。2006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761.2万元。
6、供水现状
(1)通江县城现有一座自来水厂——西寺水厂,规模仅为1.5万吨/日。还有部分的企业自备水源,取水至大小通江河,总供水规模约2万吨/日。
1、交通运输
通江县地处四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地理位置偏远,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距成都620公里,距重庆450公里,达川市148公里,巴中市86公里。
通江县境内无铁路、水路、空路,仅靠公路运输。省道S201、S302贯穿全境,将县城内主要乡镇串联;11条县道以及24条乡道作为省道的延伸,形成树状及辐射状的交通网络。但公路等级较差,除2条省道属路面较窄,路面条件较差。
铁佛镇
117.11
1009
8.6
九层乡
27.02
741
27.4
兴隆乡
91.94
740
8.0
回林乡
64.41
1481
23.0
烟溪乡
85.16
670
7.9
麻石镇
43.39
967
22.3
陈河乡
114.10
881
7.7
文胜乡
47.98
892
18.6
澌波乡
74.41
571
7.7
东山乡
21.19
349
16.5
空山乡
(四)县域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
1、生态环境现状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6%,人均耕地1.03亩,低于全国的1.3亩/人的平均水平,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地矛盾较为突出。面对这种情况,还需要采用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全县主要的6家工矿企业,其三废排放及城市的废水、生活垃圾对环境也造成不良影响。
2、县域供电现状
(1)电源
通江县电网担负向全县的49个乡镇、524个村、2868个社、10.3万户、73万多人的输配电任务,电网不但要保证人民的生活用电,还要满足所有生产单位的工农业
装机500千瓦的石牛咀水电站,输电线路采用6KV等级供电,线路总长5公里,通过全县人民近四十年的奋斗拼搏,电力发展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发、供、用、建、管五统一,自成体系的地方电网。县电力公司现有装机容量12100千瓦,乡下小水电装机容量1780千瓦,合计装机容量13880千瓦。共有小型电站42座,装机91455Kw,其中装机500KW以上的有九浴溪电站(7500KW),铁佛刘家河(500KW),石牛咀(600KW),洪口鸽子摊(500KW)、沙溪大井坝(640KW)。至2006底全县建成小水电(厂)站1150处,总装机1157台,21505千瓦,其中水电1149处装机1155台,14115千瓦,火电厂1处,装机2台,6000千瓦。
3)南部中切割低山区:主要以几户为单元分散在其承包的山林台地附近。在相对平坦的缓坡地带分布,形成少量几十户的较大聚落,自然形成村社的公共服务中心。
2、农村居民的家庭结构特征——小型化、老龄化。
农村居民的家庭结构已经逐渐趋向于城市中的核心家庭结构,即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一个家庭只有父母和年幼的子女,家庭人口众多、几代同堂的下降。但目前农村中老龄人口的比例很大,绝大部分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老年人留守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家庭中常住人口绝对数量呈减少的趋势。
277
2.3
唱歌乡
35.30
339
9.6
诺水河镇
307.63
551
1.8
春载乡
61.99
585
9.4
(六)乡集镇、村庄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分布——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
位于南部低山区以及经济发展基础良好,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或处在重要交通节点、拥有特殊优越条件,对周围村庄发展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村庄的行政村和农村居民点。目前通江县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为保证从居民地到承包土地能以最经济的步行尺度距离,主要以社(组)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
县城内工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但工业废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则经化粪池简易处理后排入城市合流管道。因小通江河在春、冬两季流量较小、流速慢,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目前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已导致城区水体明显的有机污染态势;城区排水管道零乱,沿河排放口较多,影响沿江视觉景观。
乡场镇及广大农村以旱厕为主,生活污水经沼气池和化粪池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和灌溉。
农村居民点聚集度统计表
乡镇
名称
面积
(Km2)
居民点图斑
(个)
人口聚集度
(个/Km2)
乡镇
名称
面积
(Km2)
居民点
图斑(个)
人口聚集度
(个/Km2))
涪阳镇
65.16
2306
35.4
永安镇
110.45
999
9.0
杨柏乡
53.89
1556
28.9
洪口镇
56.34
503
8.9
泥溪乡
80.72
2285
28.3
90.63
583
6.4
草池乡
36.68
454
12.4
龙凤场乡
98.48
602
6.1
大兴乡
28.19
343
12.2
板桥口乡
151.55
915
6.0
诺江镇
136.24
1636
12.0
火炬镇
59.89
357
6.0
三溪乡
29.43
348
11.8
瓦室镇
84.65
481
5.7
文峰乡
40.36
467
11.6
青浴乡
(2)全县农村和各乡镇有供水站 座,日供水能力达 万吨,受益人口 万人。
(3)近年来,全县实施红层找水工程,已解决 户的饮用水困难
县域乡村及散居农户主要靠取用井水或泉水作为人畜饮用水。
7、排水现状
通江县城老城区及集镇排水管网沿袭历史传统,仍为合流制排水,利用道路和街巷两侧的合流制暗沟排水,正在整治的小通江河城区段是老城区主要的排水通道;城南新区和各沿大小通江河城镇排水已经采用砼圆管,并已按雨、污分流敷设两套管网。
2007年通江县国民生产总值为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5.4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12.6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生产总值6870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2元,同比增长15.4%。
(三)县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通 江 县 农 村 建 设 规 划
一、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属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东接达州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南江县和巴州区,北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1°49′16″~32°34′57″,东经106°59′01″~107°45′34″,属川陕两省交界的一个边远山区县,幅员面积4125.6平方公里。距5.12大地震震中汶川367公里。
县城城区中有通江变110KV和城区变35KV两座,电源来自巴中110KV变电站。
3、供气现状
通江县现状能源结构主要为天然气、罐装液化气、沼气、煤、秸杆、薪柴。天然气、罐装液化气、煤:全县城镇中仅有诺江镇、涪阳镇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县城所在地诺江镇从巴中接入天然气管网,涪阳镇从县城接入燃气管网,基本能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用气需求。县城有配气站一座,处于诺江镇西郊村,占地面积5亩,日供气量8000立方米,城市供气管网基本形成,供气户数15000户。其余各乡镇能源以煤、电为主。
(二)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概况:
通江县辖14个镇,35个乡,524个村.其中诺江镇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沿两条交通干线呈均匀分布。通江县总人口截止2007年底73.5万人,19.97万户。其中农业人口63.20万人,非农业人口10.30万人;劳动力人口43.3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2.6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8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83万人。
沼气、秸杆、薪柴:当前县域农村居民以使用薪柴、秸杆为主,通过“十五”期间的农村能源改造建设,部分农村居民逐渐利用沼气能源。
4、电信工程现状
通江县通信能力近年有了较大的提高,2007年全县电信企业完成电信业务总量8771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5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6846户,同比增长146.2%。
1)北部深切割中山区:北部乡村人口主要沿水系零散分布,以独户、几户为单元分散在其承包的山林、台地(旱地)附近。在相对平坦的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区,人口稍多一些,这些地方自然形成村组的公共服务中心。。
2)中部中切割中山区:中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稍高于北部。基本每个社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容纳一个社半数以上的村民;此外还有一部分村民是以独户、几户为单元分散在田间、丘陵,其中在富饶的河谷平坝和城镇周围则几十户以上的自然村落比较密集,行政村一般都在其最大的聚落行成村级中心。
2、旅游资源现状:
通江县风景优美,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古朴独特,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目前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其中现有国家4A级旅游区1个、3A级旅游区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4个、重要文物保护点100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