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目标解读进步表现:(1)交通: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和马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
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XX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XX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现居世界第四位。
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XX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受其影响,XX巡抚在XX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XX建立公司,到20世纪初中国才在XX开办了第一个局,开通市内第一部。
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效率。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原创)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A.XX船政局的成立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C.民生轮船公司的成立D.怡和公司的成立2.1910年,假如你想从XX到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ABCD3.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时C.辛亥革命前夕D.抗日战争前夕4.(原创)中国公路交通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迅猛发展,以下属于其原因和表现的是()①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②全国X围内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③到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168万千米,客运量约135亿人次④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僻闭塞的山区也通上了汽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看下图,在中国,它的第一位制造者是()A.莱特兄弟B.詹天佑C.冯如D.陈纳德6.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首条航线是从()A.—XX B.—XX C.—XX D.—XX7.(原创)1877年,XX巡抚丁日昌在XX设立电报局,并建立了自旗后(即今高雄)至府城(即今台南)全线长95华里的电报线。
它的影响是()A.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局,第一部市内开通B.这是中国人自己主持架设、修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C.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第一步D.很快,民间老百姓也用上了电报、8.新式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引入和发展,对我国最深刻的影响是()A.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B.方便人们去旅游C.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9.(原创)建国以后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业快速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其表现的是()①已经由奢侈品转变为人们的日常用品②传呼机、传真广泛运用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发E—mail④到2000年,我国的固定和移动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二、材料解析题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毁路口号: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X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二: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XX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
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
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
清政府遂以28.5万XX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
……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XX外流。
甚至有人说:“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三:“马拉火车”: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XX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XX到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
两年后,XX到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还是修成了,但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竟指令不允许用机车牵引,而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
材料三: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的“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思考: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综合二级跳一、选择题:11.抗日战争后,垄断了全国轮船运输业的轮船招商局的性质属于是()A.官僚资本 B.官督商办 C.官商合办 D.商办企业12.(2001年全国高考卷,11)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建造于()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D.辛亥革命发生之后13.清末民初,中国公路交通受到很大限制,根本原因是()A.民生凋敝B.旧中国时期的政治腐败C.汽车和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D.外国人不允许14.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1872年,李三乘火车从吴淞到XX做生意B.1865年,留美学生给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C.1930年,陈红家里安装了程控D.1896年,王五从XX乘轮船招商局的船回XX15.(原创)有关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后,人们出差旅游、探亲访友乘坐飞机已经屡见不鲜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乘坐飞机的种种限制早就取消,乘坐飞机已不再是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C.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旅游胜地都有了航线,但中等城市却还没有开通航线D.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民航大国16.(原创)当今,原来可望而不可及的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B.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的迅速发展C.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D.人们喜欢用17.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是()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④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和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18.(原创)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十年,邑人穆湘瑶与南汇朱祥绂合组上南交通事务局,推举朱祥绂为局长,修筑上[海]南[汇]县道,由公司垫款筑路,与交通局缔结租路有轨行车契约,以三十年为期。
路自浦东周家渡浦滩起,南经杨思桥、三林塘,又南至天花庵南而入南境百曲,以达周浦为第一段,计路线长二十四华里,在邑境者十六里,向南经沈庄、杭头以抵新场为第二段,再向东南至大团、泥城为第三段。
路面宽四十英尺。
十年十月兴工,十一年六月工竣,九月开始行车,十三年冬改用铁道,修建水泥桥六座,十四年春改驶钢轮,每小时一班,与浦东轮渡衔接,人咸称便。
──引自黄苇、夏林根:《近代XX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XX人民1984年版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千米,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千米,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千米。
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千米,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千米和2.49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达到1392个,比1949年增长7.6倍,内河主要港口泊位达到7826个,比1957年增长67倍。
运输装备方面,到1999年底,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14480台、34535辆和436236辆,分别比1949年增长2.6倍、7.7倍和8.4倍;民用汽车达到1453万辆,增长284倍;民用轮驳船24万艘、4789万净载重吨,分别增长4倍和128倍。
运输总量方面,到1999年底,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39亿人,比1949年增长100倍;货运量达到129亿吨;货物周转量40 273亿吨公里,增长155倍。
运输总量规模的扩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选自交通部:.请回答:①阅读材料一,我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是哪条?有何意义?思考为什么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那么慢?②阅读材料二,我国的交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交通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③对比两则材料,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三、问答题19. 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在哪些方面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探究延伸20.“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道路建设里程成倍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中国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总里程仅次于美国的公路大国。
但是,城市中的交通堵塞状况却愈加严重。
有关全国各大中城市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交通堵塞有百害,而无一利。
请就你身边的城市进行交通顺畅与堵塞的情况调查,并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献计献策。
知识坊慈禧太后第一次坐火车有一年,慈禧太后决定坐火车去XX。
因为是第一次坐火车,所以,她在上车之前,先让火车前进后退地演示了一番,接着,就问身旁的铁路总督:“这铁玩意儿怎么自己会走?”那个对火车一窍不通,但是根据官场经验已经有所准备的铁路总督恭敬地回答:“这是洋人从中国的五行之术中偷去的玩意儿。
木能克土,所以要在土地上铺枕木。
金能克木,所以要在枕木上铺铁轨和用铁造火车。
火能克金,所以要在锅炉里烧火。
水能克火,所以要往锅炉里装水。
”慈禧听后大悦:原来这东西源我中华,传旨嘉奖。
长翅膀的老虎——飞虎队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当年的抗战中,曾经有一支特殊的飞行航空队为此作出过重大贡献,这就是——飞虎队。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当时美国尚未对日宣战。
“飞虎队”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陈纳德1893年9月6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
1937年7月初,应宋美龄之邀,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
几天之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在XX市郊组XX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
他还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并且亲自驾机投入战斗。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20日,日机空袭XX,美空军志愿队起飞迎战,一举击落日机4架。
1942年2月8日,日机进行报复式空袭XX,又被美空军志愿队击落12架。
自此以后,XX再也没有受到日机的空袭了。
当地人民称赞美空军志愿队为“长翅膀的老虎”,译成英文为FlyingTiger,这就是“飞虎队”名称的由来。
我国移动的发展历程简史回顾我国移动1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人瞩目,它是一部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