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第七章竞争与垄断
1.竞争的特征与功能
(a)竞争的含义:经济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实力较量与利益争夺的过程。

人们的经济利益与资源的稀缺性
(b)竞争的分类
(1)根据市场结构特征,理论上可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又包括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

(2)根据竞争主体所在领域,可分为产业(部门)内企业的竞争,与不同产业(部门)间企业的竞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平均利润率?)
(3)根据竞争主体关系,可分为卖方竞争、买方竞争、买卖双方的竞争。

(4)根据竞争的手段,可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c)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竞争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

竞争形成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竞争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消费者的福利。

(d)竞争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
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拥有资源使用的优先权。

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拥有提供产品的优先权。

2.过度竞争及其消极影响
(a)表现:在集中度低的产业中,尽管许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或赤
字,生产要素或企业却不能顺利地退出。

(一是企业过度地进入,二是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
过度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消极影响
(b)过度竞争造成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

过度竞争会造成生产者的损失。

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影响企业创新。

(c)我国过度竞争的原因
主要是进入壁垒过低或退出壁垒过高
进入壁垒:任何可以降低企业进入的可能性、进入的范围和进入的速度的因素或原因都属于进入壁垒的范围。

3.竞争引起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a)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早期的竞争,我们称之为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有利的生产与销售条件而进行的无限制的竞争。

自由竞争的特点:竞争的主体基本是分散的小企业;
竞争的条件是资本与生产要素可以自由地进行转移,没有任何人为的障碍;竞争的手段是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b)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中。

少数大企业控制了该部门的生产。

生产集中要以资本集中为前提。

因为如靠资本自身积累须很长的时间才可使企业达到较大的规模。

(c)三个具体途径:
竞争的优胜劣汰(部门内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
股份公司的发展
经济危机
(d)技术基础:大机器生产大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分工,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

2、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垄断
(a)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与流通所进行的联合操纵和控制。

比如,只要一个市场或行业是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大企业构成的,人们就把称作(市场)结构垄断。

如果有操纵,控制行为的就称作行为垄断。

总之,垄断的实质就是对竞争的妨碍与阻隔。

(b)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阶段,一是企业数目少,企业间容易通过谈判达成妥协或勾结;二是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已占优势,易于控制与操纵市场。

(c)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
3.对垄断类型的划分
(a)行政垄断——与行政控制相联系的排他性行为。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行政垄断是种常态。

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的控制力或可以采取排他性行为的能力。

(b)按垄断的内容分,可分为结构垄断与行为垄断。

结构垄断,是指在一个产品的市场中,企业的数量较少,企业的规模较大,生产集中的程度较高,从而造成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其它企业难以进入。

行为垄断:有价格垄断,如几家大企业共同制定垄断价格;非价格行为垄断,瓜分市场,广告策略;有组织行为垄断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a)含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

它要具备如下四个因素:
(1)产业集中度低。

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每人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能操纵影响价格。

(2)产品同一性高,产品几乎同质,产品之间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

(3)不存在任何进入或退出壁垒。

(4)完全信息。

完全竞争是种理想模型,现实生活中较少见。

2.不完全竞争市场
(a)含义: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不同程度地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又依其垄断程度的不同作进一步的分类,分为完全
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三种类型。

(b)完全垄断市场它具备如下三个因素:
(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因为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

(2)没有替代品。

(3)进入壁垒相当高。

包括:资金壁垒,技术壁垒,法律壁垒,策略性壁垒等
(c)寡头垄断市场
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的大部分产品供给,从而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市场结构。

它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

两种类型:一是少数几家企业提供相似产品,即有差异但可替代的产品。

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产品。

其形成既是竞争的结果,也是由某些产业的特性所决定。

它具备如下特点:
(1)产业集中度高。

少数几家大企业的产量和销量在该产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

(3)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d)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是介于垄断与竞争之间而偏向于竞争,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

它具有如下特点:
(1)产业集中度较低。

产业内企业数量众多,每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2)产品有差别性。

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差别。

产品差别性——同类产品由于买方偏好而形成的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

(3)进入与退出的壁垒较低。

3.垄断利润
(1)含义: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高额利润。

(2)来源:本企业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非垄断资本家和城乡小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价值,等。

4.垄断价格
(a)含义: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

(b)类型:垄断价格由商品成本加垄断利润而成,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c)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实际上就是垄断组织借以对商品价值进行再分配的工具,垄断价格形成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价格竞争,并使垄断价格在原
定水平上保持了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垄断资本能够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经常性地获得垄断利润。

显然,垄断价格的形成进一步地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使市场价格较长期地和相对稳定地背离商品价值。

尽管如此,垄断价格并非是部门的大垄断企业可以任意规定的,垄断价格的出现,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原因:一是整个社会的垄断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的总额是一致的,二是通过垄断价格所得的垄断利润作为利益再分配,是垄断企
业通过垄断地位对非垄断组织的一种剥夺。

只是改变了收益分
配的份额或格局;
三是垄断企业在制订垄断价格时仍然要受到成本等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

•需求:价高——消费者寻找替代品——需求下降
——价格下降
•供给:价高——利润增——供大于求——价格下降
•成本:价高——需求下降——销量下降——产量下降——
设备利用率下降——成本上升
(d)垄断价格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第一,当过剩生产能力在某产业出现时,通过垄断价格协调,垄断组织的过剩资源不会从该行业中退出。

第二,当某产业生产能力不足时,由于垄断壁垒的存在,新企业难以进入,又可使原垄断企业安享超额利润。

第三,垄断价格使垄断企业缺少技术进步的动力。

第三节有效竞争与反垄断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a)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物出现,但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只是竞争的形式改变了。

(b)垄断条件下竞争的两种基本形式
(1)垄断与非垄断资本的竞争
(2)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2.有效竞争
(a)含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b)“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应包括:
•市场中有较多的买者与卖者;
•任何一买者或卖者都没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不存在合谋行为;
•存在潜在的竞争者或替代品,新企业能在市场上出现。

(c)意义:它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竞争,它使人们摆脱了不是竞争就是垄断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一种竞争能展开,但又可以规避过度竞争,防止垄断的弊害的竞争状态。

3.政府的反垄断政策
(a)直接规制政策。

是指政府针对公共生产部门和某些具体产业部门实施的、带有分类指导性质的具体规范与制约措施。

(b)反垄断政策
通常通过立法(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政府反垄断政策作用的二重性:
对垄断的抑制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是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