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诊疗规范第一节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史采集】1.有机磷农药接触史:包括接触时间、侵入人体途径;2.出现临床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部压迫感、紧束感;3.有无采取治疗措施。
【体格检查】1.生命体征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
2.特异性体格检查病人烦躁不安、共济失调、多汗流涎、瞳孔缩小、心率减慢、肌颤、痉挛甚至抽搐、昏迷。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2.特异性检查:(1)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2)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有机磷浓度测定;(3)尿中有机磷分解产物测定。
【诊断】1.出现下述三种症状:(1)毒蕈碱样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瞳孔缩小、心率减慢、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重者出现肺水肿;(2)烟碱样症状:胸部压迫感、紧束感、肌颤甚至痉挛,重者呼吸肌麻痹可引起呼吸衰竭;(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共济失调甚至抽搐、昏迷。
2.急性中毒可分为三度:(1)轻度:有机磷农药接触史,呼出气有特殊蒜味,临床表现以毒蕈碱样症状为主,胆碱酯酶活力50%~70%;(2)中度: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胸部压迫感、肌颤、胆碱酯酶活力30%~50%;(3)重度:出现以上症状并有极度呼吸困难、紫绀、昏迷、血胆碱酯酶活力<30%。
【治疗原则】1.迅速清除毒物:(1)经呼吸道及皮肤吸收者,立即脱离污染现场,换去污染衣物,清洗皮肤、毛发、指甲、眼睛等;(2)以口服吸收者,立即予催吐、洗胃。
2.及早应用有效解毒剂:(1)抗胆碱药:阿托品首选,应用至阿托品化为止;(2)胆碱酯酶复能剂:首选氯磷定,次选解磷定。
3.在上述治疗同时应畅通呼吸道,防治肺水肿,并预防感染;4.对症支持治疗;5.病人病情稳定后应转入病房观察治疗,防止迟发性神经损害的发生。
第二节急性酒精中毒【病史采集】1.一次饮入大量酒或酒类饮料;2.呼出气有酒味;3.出现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体格检查】1.生命体征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2.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病人面色苍白或潮红、、欣快多语;步履蹒跚、语无伦次、动作不协调;皮肤苍白、湿冷、呼吸浅表,严重者可致昏迷。
【实验室检查】1.血、尿常规、心电图、血糖;2.血、尿中乙醇含量测定。
【诊断】1.一次大量饮酒史;2.呼出气或呕吐物中有酒味;3.出现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1)兴奋期病人面色苍白或潮红、烦躁、欣快多语;(2)共济失调期病人步履蹒跚、语无伦次、动作不协调;(3)昏睡期病人昏睡或昏迷、皮肤苍白、湿冷、呼吸浅表,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治疗原则】1.轻症者可卧床休息、保温后病人可自行康复;中毒症状较重者予催吐、洗胃,昏迷者应畅通呼吸道,并予纳络酮催醒,重者予10%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2.补液、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3.防治呼吸衰竭、脑水肿;4.危重病人可进行透析治疗。
第三节心脏骤停【病史采集】1. 心脏骤停是一种临终前状态,必须强调争分夺秒简要询问有无双眼上翻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心脏骤停的先兆症状;2. 有无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触电、溺水、麻醉及手术等病史。
【检查】1. 必须尽快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完成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呼吸、瞳孔、心音、血压等情况;2. 心电图检查及进行心电监护。
【治疗原则】1. 院前急救(第一期复苏)(1)畅通气道:输氧。
(2)人工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牙关紧闭时可改为口对鼻呼吸,立即准备好气管插管,安上人工呼吸机。
(3)胸外心脏按压:患者平卧硬板床,拳击胸骨中点一次,如未复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80~100次/分。
每次按压和放松时间相等。
2. 院内急救措施(第二期复苏)(1)进一步维持有效循环,若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好必要时可考虑开胸按压。
(2)建立静脉滴注通道:滴注增加心排出量药物及碱性药物:如肾上腺素1mg静注,必要时每隔5~10分钟重复一次;多巴胺每分钟2~10微克/kg静滴;阿拉明每分钟静滴0.4mg;5%碳酸氢钠100ml静滴。
(3)心电图监测和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和电技术两方面:1)电击除颤:心室纤颤可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所需能量为200~360焦耳。
2)药物治疗: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硫胺、溴苄胺等;若由于洋地黄中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苯妥英钠静注。
3)对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静注治疗。
3.重症监护室处理(第三期复苏)心搏恢复后可进入ICU病房进行如下处理:(1)维持有效的循环: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处理心律失常;防治急性左心衰竭等等。
(2)维持有效呼吸:关键问题是要防治脑缺氧及脑水肿,也可用呼吸兴奋剂,自主呼吸恢复前,要连续使用人工呼吸机。
若气管插管已用2~3天仍不能拔除,应考虑气管切开。
(3)防治脑缺氧及脑水肿:1) 低温疗法:头部冰敷,冰帽,体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或使用冰毯降温。
2) 脱水疗法:可用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及白蛋白等药物。
3) 应用镇静剂。
4) 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应用ATP 、辅酶A,细胞色素C,谷氨酸钾等。
(4)防治急性肾衰:尿量每小时少于30ml,应严格控制入水量,防治高血钾,必要时考虑血透治疗。
(5)防治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是肺炎、败血症、气管切开伤口感染及尿路感染等,抗生素一般选用对肾脏毒性小的药物,不宜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继发真菌感染。
【疗效标准】1. 第一期复苏胸外按压有效时,可扪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瞳孔缩小,对光有反射。
皮肤转色,收缩≥8kpa;达不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2. 第二期复苏有效时,病人自动心搏恢复,皮肤色泽改善,瞳孔小,出现自主呼吸及意识的恢复,达不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3. 第三期处理是心搏恢复后继续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如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肾功能正常,又无继发感染等表现即为痊愈,未全部达到以上标准即为好转。
第四节急性左心衰竭【病史采集】1. 发病急骤,感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心悸乏力。
2. 有如下心脏损害病史:(1)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2)急性机械性梗塞;(3)急性容量负荷过重;(4)急性心室舒张受限;(5)严重的心律失常。
【体格检查】病人口唇青紫,末梢发绀,双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听到奔马律及不同心脏病的相应体征,严重者可致心源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1.X线可见肺门有蝴蝶状阴影并向周围扩大,心尖搏动减弱。
2. 心电图示各种心律失常。
【诊断】1. 有心衰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及心脏病史。
2. 双肺布满湿罗音,哮鸣音,心尖可听到奔马律。
3. X线检查示肺门增大,心界增大。
【鉴别诊断】应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肺水肿鉴别。
【治疗原则】1. 体位: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必要时可轮流结扎四肢。
2. 给氧:高流量(6~8L/MIN)给氧,湿化瓶中加入70%酒精。
3. 镇静:皮下或肌注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
4. 强心药:如近二周内未用过洋地黄制剂,可给予速效洋地黄制剂。
西地兰首剂为0.4mg加入50%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注,必要时2~4小时再给0.2~0.4mg。
5. 利尿:可用速尿20~40mg静脉推注。
6. 血管扩张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mg,亦可静滴硝酸甘油,滴注时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7. 氨茶碱:氨茶碱0.25g加在50%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注。
8.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
第五节过敏性休克【病史采集】1. 有注射易过敏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TAT等)病史;2. 有喉头阻塞感、胸闷、气喘、头晕、心悸等过敏现象。
【检查】1. 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2. 血压急剧下降,甚至不能测出;脉细弱甚至不能触及;3. 常伴有全身荨麻疹。
【诊断】根据使用了易过敏药物后立即出现的休克表现,诊断一般不难。
【治疗原则】1. 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mg,严重者可用肌肉注射量的2/3稀释于50%葡萄糖溶液40ml静脉注射;首剂不见效果时可隔10~15分钟重复注射。
2. 抗过敏药物使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10~20mg静滴;异丙嗪25~50mg肌注;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缓慢注射。
3. 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可给氧或作气管切开。
4. 维持血压:血压下降明显时,应给予升压药,如阿拉明或多巴胺;若回心血量不足,即要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用洋地黄类药物加强心肌收缩力。
【疗效标准】休克经处理后,血压恢复正常并稳定,神志清楚,体征明显改善,尿量大于20~30ml/小时,各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休克治愈;未全部达到以上标准者为好转;临床症状继续恶化,进入休克晚期者为无效。
第六节中暑【病史采集】1.高温季节、高温环境、烈日下曝晒或高温下剧烈活动。
2.诱发因素:出汗机制障碍、过敏性疾病、使用阿托品类药物、循环机能不全、热适应障碍、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饮酒等。
3.症状: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口渴大汗,严重者晕厥、昏迷、痉挛、体温高热等。
【体格检查】1.体温、呼吸、脉博、血压、神志、面容、皮肤、出汗等。
2.心肺体征、神经系统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尿肌酸、血电解质、心电图。
【诊断】1.先兆中暑:头晕、头痛、耳鸣、胸闷、心悸、口渴大汗、动作不协调、体温稍高。
2.中暑高热: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血压下降、呼吸急促、高热达40℃以上,严重者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3.中暑衰竭: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博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肛温在38.5℃左右。
4.中暑痉挛:剧烈劳动后出现阵发性肌肉痛性痉挛、口渴、尿少、体温正常。
5.日射病:剧烈头痛、头晕、恶心、烦燥、意识障碍、体温轻度升高。
【鉴别诊断】与脑型虐疾、乙型脑炎、脑膜炎、脑干出血、中毒性痢疾、产褥热及其它急性感染等鉴别。
【治疗原则】1.中暑先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冷饮。
2.中暑高热:(1)降温:冷水浴、冷敷加电风扇吹、酒精浴、冷液静脉输入、药物降温均可选择。
(2)保持呼吸道通畅,供氧,危重者高压氧治疗。
(3)维持循环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4)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5)对症治疗:处理脑水肿、DIC,防治感染。
3.中暑衰竭:(1)扩充血容量,给予5%葡萄糖盐水或血浆。
(2)必要时使用升压药。
(3)重度低钠者可慎用3%氯化钠溶液100~200ml。
必要时2小时可重复一次。
4.中暑痉挛重点补钾,轻者口服含盐饮料,重者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肌注安定10mg,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2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