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说课稿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说课稿

《青春有格》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内容《青春有格》,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2、过程与方法:体会“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3、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二)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内容。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在学生对青春的身心变化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内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在青春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

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重点为:如何做到“行己有耻”;难点为:培养学生“至善”的追求。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入手,引导他们勇敢地倾诉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应组织全体学生出谋献策,帮助同学走出误区,从而真正正确地理解、把握青春的内涵。

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媒体创境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资料,与学生互动交流。

自主探究法:运用教材设置的探究与分享,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法: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学习方法:本课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由发现问题到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并将合作交流方法穿插其中。

三、说教学过程:“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开展活动,导入新课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让学生分别在田字格内和外写相同的字,其他学生辨别在哪写的更规范。

师:小学生写字时,经常会用到田字格小字本,由这个田字格的“格”我们还能联想到什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里的“格”,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是呀,做人总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越。

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青春有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使他们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通过适当的提问,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预习1.青春并不意味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2.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4.“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6.“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此环节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三)合作探究探究一:教材P28阅读感悟“卢梭的忏悔”及探究与分享1.学生分享卢梭的《忏悔录》部分内容(见教材P28),体味其中的道理。

2.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

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交流点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网络规则,等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交流点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3.学生分享教材P29“增强自控力”的方法与技能探究二:教材P30阅读感悟“微尘”及探究与分享1.学生分享教材P30“微尘”的事迹,体味爱的奉献。

2.学生分享教材P30童小勇事迹,并探讨:(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交流点拨:上述同学的议论说明了少数同学心目中“对做公益事业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同学是赞赏童小勇同学的行为,并能从中受到感染、鼓舞,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交流点拨:我会被童小勇同学的行为感染,为他点赞,并打算在学习中生活中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探究三:教材P31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1.学生分享教材P31“杨震拒贿”,体味慎独的道德准则。

2.学习分享教材P31两种观点,探讨:(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交流点拨:上述两种观点说明,做人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对人对事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交流点拨:有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畏挫折、意志坚强、自强不息,等等。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以往思想品德教学中空乏说教的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对青春有格的解读以及对青春的思考,得出青春也是需要遵守道德规范的。

拓展空间每晚睡觉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四、说板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本板书设计内容简洁眀了,重难点突出。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