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问题的功能主义观点,冲突理论的成因论,生物社会论的成因论,标签理论的成因论等,掌握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把握应用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和分析处理社会问题方法,掌握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一)功能主义的观点(二)冲突理论的成因论(三)生物社会论的成因论(四)标签理论的成因论(五)其他关于社会问题较有影响的西方理论第二节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一)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二)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1)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2)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二)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三、考核知识点(一)有关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二)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三)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四、考核要求(一)关于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识记:(1)功能主义观点的三种理论;(2)冲突理论的成因论的三种观点;(3)标签理论的成因论。
2、领会: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思想方法。
3、应用:应用标签理论分析一个社会问题。
(二)关于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1、识记:(1)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a、透视性观点;b、整体性观点;c、群体性观点;d、客观性观点;(2)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2、应用:应用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
(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1、识记: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a、社会规律性原则;b、社会规范性原则;c、社会公众性原则;d、社会效益性原则;e、社会进步性原则。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从社会病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社会问题就是违背了 B、道德期望。
A、社会规范B、道德期望C、道德规范D、社会价值标准2、从观察者角度对社会问题下定义,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构,注重社会问题的主观方面而不是客观方面的关于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是 D、标签理论的成因论。
A、冲突理论的成因论B、生物社会论的成因论C、社会病态论的成因论D、标签理论的成因论3、研究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真实的 A、社会信息。
A、社会信息B、社会事件C、社会现象D、社会本质4、选择研究对象总体中有代表性的少量单位进行调查的是 D、重点调查。
A、抽样调查B、个案调查C、全面调查D、重点调查5、 D、国家政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力量。
A、政府B、民间团体C、人民群众D、国家政权6、物质文化的变化比非物质文化的变化来得快,风俗习惯和规则的变化比较容易落在科技的后面,这就是 A、文化脱节。
A、文化脱节B、文化冲突C、文化濡化D、文化反哺7、亚文化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A、科恩和米勒。
A、科恩和米勒B、格卢克C、贝克D、瓦格纳8、社会解组理论认为,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D、社会变迁。
A、工业化B、都市化C、科技发展D、社会变迁9、 C、整体性观点是指在分析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把社会问题放在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A、群体性观点B、客观性观点C、整体性观点D、透视性观点10、 A、观察法适用于研究人的外在行为或群体活动,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A、观察法B、个案调查法C、实验法D、文献法11、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某一部分不能正常发挥其 C、社会功能。
A、社会控制B、社会协调作用C、社会功能D、导向作用12、从社会病理学的观点来看,造成社会问题的最大原因是D、社会化过程的失败。
A、社会控制B、社会协调C、社会运行D、社会化过程13、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社会问题起源于A、文化的变迁与失调。
A、文化B、制度C、结构D、道德14、1918~1935年在美国占居主导地位的有关社会问题理论的是D、社会解组论。
A、亚文化论B、冲突理论C、功能论D、社会解组论15、B、亚文化是指在社会上仅为少数人或少数群体所接受的文化或价值观念体系。
A、主文化B、亚文化C、物质文化D、精神文化16、A、群体性观点是指我们看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作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
A、群体性观点B、客观性观点C、整体性观点D、透视性观点17、A、全面调查是指调查全部研究对象的方法。
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现场调查18、D、文献法是指收集有关社会问题的文献资料来获取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
A、实验法B、统计法C、观察法 D 文献法19、在解决社会问题中,A、物质帮助是基础。
A、物质帮助B、思想教育C、精神支持D、法制建设20、社会问题的C、复杂性,决定了对社会问题要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予以解决。
A、群差性B、伴生性C、复杂性D、综合性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解组理论认为,社会解组就是失去规则,而解组的三种形式是A、B、C。
A、无规范B、文化冲突C、崩溃D、失调E、混乱2、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变迁,最强有力的变量是A、B、C、D。
A、工业化B、都市化C、移民D、科技发展E、贫困化3、方法论主要体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视角上,即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特殊角度上,主要有A、B、C、D。
A、透视性观点B、整体性观点C、群体性观点D、客观性观点E、历史性观点4、在研究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个案调查E观察法5、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A、B、C。
A、文献法B、统计法C、比较法D、现实法E、列表法6、统计法是用于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一般采用A、B、C。
A、列表法B、制图法C、计算法D、比较法E、直观法7、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社会学家们主要提出了A、B、C、D、E。
A、功能主义观点B、冲突理论的成因论C、生物社会论的成因论D、标签理论的成因论E、综合要素论8、冲突理论的社会问题成因的三种观点是A、B、C。
A、价值冲突论B、群体冲突论C、阶级冲突论D、制度冲突论E、文化冲突论9、在我国,可以依靠A、B、C、D、E等多种形式,来预防和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
A、群众互助B、群众监督C、群众自治D、群众自我教育E、群众自我管理10、比较方法可分为A、B。
A、范型比较B、同类比较C、特征比较D、形式比较E、成因比较三、名词解释1、标签理论:标签论,亦称标示论(Labeling Theory)。
这一理论从观察者的角度对社会问题定义,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构,是社会问题的主观方面而不是客观方面,是偏差行为所产生的反应而不是偏差的起因和由来。
某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受到大众或社会控制机构的注意,而社会反应只有在宣称的行为或状况被确认之后才可能发生。
2、透视性观点:指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实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
3、群体性观点:是指我们看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做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在观察问题时要超越个人,要研究群体的结构、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
4、客观性观点:是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是说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与立场。
它要求研究者不能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对熟悉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带着自己的价值倾向研究问题,抱着地方性的观念观察问题,而是应该站在超越个人经验的立场,带着新奇的眼光,不抱有先人为主的价值倾向,用广阔的世界性的视野去观察问题。
5、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某一部分不能正常发挥其社会功能。
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部分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每一部分都为维护社会整体的平衡与稳定作出贡献。
如果某一部分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就会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种观点的早期代表为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论点。
四、简答题1、冲突理论的社会问题成因的三种观点。
(1)价值冲突论。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价值多元化,社会上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在交往过程中必然产生分歧和冲突。
社会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价值冲突造成人们思想准则的混乱,人们长期受这种冲突的价值观的影响,就很容易做出越轨行为。
(2)群体冲突论。
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构成的,各个群体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其他群体发生冲突。
(3)阶级冲突论。
自文明时代以来,阶级是最主要的社会群体,阶级之间因利益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是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2、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研究和收集资料的生要方法。
第一,全面调查。
指调查全部研究对象的方法。
第二,重点调查。
即选择研究对象总体中有代表性的少量单位进行调查。
第三,抽样调查。
①单纯随机抽样;②等距抽样;③分层抽样。
第四,个案调查。
对于若干个人或研究对象中若干基本单位进行详尽调查的二种方法。
第五,观察法。
观察是研究者用感官(耳闻目睹)直接感知与记录所要研究的事实。
第六,社区考察。
这是一种运用多种社会研究方法,对一个社区中的某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
第七,实验法。
研究人员把主变量引进经过镇密安排的环境,然后记录下主变量对从变量的影响。
这是一种在高度控制条件下的因果测试。
3、如何才能坚持社会规范性原则?(1)分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存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2)确定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社会规范。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破除、废除、修正、调整与待解决社会问题有关的现存的那些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是制定、建立与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关的新的社会规范,包括明确规范的内容与选择规范的形式。
(3)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规范与其他现存的规范之间的关系。
4、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如何坚持社会规律性原则?社会规律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符合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
我们肯定和承认社会存在、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性,肯定和坚持人类任何创造世界种改革世界的社会实践,都必须遵循社会的客观规律。
那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要以遵循社会规律为原则。
首先,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属性,是事物之间固定的联系,它不是可观察、可感知的表面现象本身,而是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因此,把握和遵循社会规律,不是感知、观察社会现象本身,而是发现、认识社会现象内在或背后的联系。
社会问题现象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现象的若干规律性,尚有待于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去不断发现和认识。
其次,解决社会问题将会涉及其自身的规律性,解决条件中的规律性及对策措施中的规律性,需要正确把握和运用这三个方面的规律性来确定对策。
五、试述题1、试述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社会规律性原则。
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符合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
我们肯定和承认社会存在、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性,肯定和坚持人类任何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都必须遵循社会的客观规律。
那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要以遵循社会规律为原则。
第二,社会规范性原则。
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确定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