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浅谈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浅谈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浅谈中央银行学课程论文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正文1. 碳金融的基本介绍 (3)1.1碳金融定义 (3)1.2碳金融交易方式与机制 (3)2. 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2.1必要性 (4)2.2可行性 (4)3. 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4)3.1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状况 (5)3.2政策状况 (6)3.3金融机构参与状况 (6)4. 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简单建议 (7)4.1加强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7)4.2完善碳金融交易市场和碳金融服务体系 (7)4.3关注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积极谋求国际合作 (7)4.4努力争取碳交易定价权,提高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价值链的位置 (7)参考文献 (8)摘要:近年来发展碳金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但还仍处于起步阶段。

碳金融与其他金融领域不同,是全新的金融体系。

2013年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元年,截至现在,全国各地已有多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碳金融的发展脚步正在不断加快,但是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简要介绍了碳金融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简单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权政策长期以来,中国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为我国GDP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是温室气体和粉尘的排放导致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受到阻碍。

然而由于生产过程中煤炭燃烧导致的环境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这已是全球性的问题。

1997年多方共同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促使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应运而生。

《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倡导节能减排,并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严格履行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

发展中国家也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积极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尤为引人瞩目。

即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排放,其在国内就可相应多排放1吨二氧化碳,即多获得1吨二氧化碳排放权。

随之诞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让全球稀缺资源的环境公共产品获得了产权,并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市场和交易价格。

这种将碳排放额定量并将碳排放权上升到市场交易的高度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不失为一种促进企业减排的有效方式。

其中近段时间政府对碳排放交易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强,碳排放交易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碳金融发展的呼声逐步提高,全国各地也逐步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逐步出现。

2013年11月26日,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英大传媒集团、和讯网共同举办的“2013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

现场近300名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权威人士共同对中国碳市场的前沿话题和现实经验进行专业研讨。

会上发布的《2013中国碳金融展望》对碳金融做出了通俗的解读和生动的描述。

报告对碳金融进行了定义,下文将具体谈到,该定义简洁却不简单,它包含了碳金融的关键要素:需求、金融工具和碳资产。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节能减排的关注逐步上升,但是力度并不强劲,形势也依然严峻。

目前,碳金融在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和控制碳排放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碳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体系有着较大的差异,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短时间内我国的金融体系难以适应碳金融的发展。

不过在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推动下,碳金融的发展进程正在加快。

同时,碳金融也一直受到着广泛关注。

有学者体积建立国家级碳交易市场,加快商业银行对低碳产业的信贷支持和产品创新,还有学者提出要构建我国碳金融体系,在他们提出的方向性建议的基础上,实质性的建设工作也逐步出现,如多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就可以看出。

碳金融的发展提升空间较大,一定能够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有力推动器。

1.碳金融的基本介绍1.1碳金融定义一直以来,业界对碳金融的理解各异,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概念。

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碳金融发展报告将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定义为碳金融。

Sonia Labatt等(2007)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界定碳金融:将一切运用市场工具转移环境风险和实现环境目标的约束社会中的市场解决方式定义为狭义的碳金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市场化解决方式定义为广义的碳金融;王宇、李季(2008)认为碳金融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陈柳钦(2010)则认为碳金融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最新发布的《2013中国碳金融展望》对碳金融进行了定义,报告中对碳金融的定义十分简洁明了,也有助于大众对碳金融的理解:为满足低碳发展需求,利用、优化和创建金融工具,进行碳资产配置的活动。

1.2碳金融交易方式与机制碳金融的核心就是其交易机制,其他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都是围绕着碳排放交易机制展开的。

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碳交易可以分为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这是两种最基本的交易形式。

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碳排放交易机制可以分为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e,IET)、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CDM)三种减排机制。

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最初是国家、公共企业等,现在逐渐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

在这个目前规模庞大的碳市场中,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边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所为主的平台进行交易,而另一边则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即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

前者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后者也成为了各种基金追逐的对象。

而且,这一市场的交易工具在不断创新、规模还在迅速壮大,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2.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1必要性碳金融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是必要的,这里主要讨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必要性。

《全球碳预算》显示,2012年化石燃料排放的最大排放源包括中国(27%)、美国(14%)、欧盟(10%)及印度(6%),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最高的则是中国(5.9%)和印度(7.7%)。

2013年的碳排放量预计将继2012年的2.2%升幅之后,继续上涨2.1%。

同时,2012年,美国仍以16吨的人均排放占据首位,中国人均排放与欧盟相当,都是7吨,而印度人均碳足迹仅为1.8吨。

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大部分碳排放来自煤炭(43%),其后依次是石油(33%)、天然气(18%)、水泥(5.3%)及天然气火炬(0.6%)。

面对如此庞大的碳排放量以及国内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新的风向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才能让经济发展真的做到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

碳金融有利于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推进新兴产业及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发展;规范节能减排考量体系。

从而促使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2.2可行性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商业银行参与更多的是依托CDM的金融业务。

而我国在CDM一级市场的卖方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截至2012年5月3日,全球注册的CDM项目总数及中国CDM项目总数数据如下表:中国CDM项目市场的占比数据来源:UNFCCC(截至2012年5月3日)庞大的CDM项目数使得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3.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我国碳金融起步较晚,目前暂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机构、体系、产品还并不成熟。

3.1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状况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截至11月11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累积实现碳交易金额823万元,交易量12.8万吨,约六成控排企业参与交易。

2013年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启动。

参与交易的机构的碳排放量约占北京排放总量的40%左右。

年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同样可以参与交易,参照重点排放单位管理。

2013年11月2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规则》,对交易市场,会员管理、配额买卖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正式启动。

2013年12月19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当天共完成7笔交易,成交120029吨碳排放配额。

2013年12月26日,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当天,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完成协议交易5笔,成交量4.5万吨,交易额125万元。

2014年4月2日,湖北碳市场正式启动,成为国内第六个开市的试点。

同时,湖北市场今年配额总量超过3亿吨,在开市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碳市场。

此外,甘肃省政府4月9日正式同意设立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该中心由省科技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发起,计划于今年10月启动交易。

2014年4月8日至11日中国六个碳交易市场成交均价折线图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起步较晚,但是多个碳排放权交易所在较短时间内启动,而且交易情况比较稳定,在稳步中前进。

3.2政策状况在碳金融发展方面,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其各方面进行支持。

早在2007年底,银监会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做到“三个支持”、“三个不支持”和“一个创新”。

“三个支持”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列为国家重点的节能减排项目给予支持,对得到财政、税收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给予支持,对节能减排显著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同等条件下给予支持。

“三个不支持”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应支持被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不支持能耗、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企业和项目,不支持被列为落后产能的项目。

“一个创新”指鼓励银行开展节能减排授信创新。

2013年是中国碳交易元年。

去年,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2015年底要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市场。

”不仅是我国在独自努力,世界银行也十分支持中国开展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目前该项目也已经确立,正在招标。

这就更加印证了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现在已有一定政策出台对碳金融体系发展进行支持,但是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政策的支持对于碳金融的发展毋庸置疑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我国的现状:碳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是一个全新的金融领域,各种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社会大众对其的理解不全面。

这也就要求国家推出更多的政策对其发展做出指导,应加快相关法律政策等的完善和健全。

3.3金融机构参与状况目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程度并不高,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