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施工、建设、中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工程造价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工程造价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定向为工程造价职业岗位,毕业生应达到造价工程师人才规格要求。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1、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
(1)语言文字方面
知识:掌握应用写作知识;理解一门外国语的基础知识;
能力:会撰写常用应用文;会用外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借助字典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2)自然科学方面
知识:掌握微积分基础知识理解概率与统计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

能力:能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工程造价中的一般问题,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会操作计算机,熟练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能用计算机完成各类文字处理、表格设计和数据处理等工作。

(3)人文与社会科学
知识:理解政治、哲学、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公共关系的一般知识。

能力:能运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处理学习与工作中的一般问题;能运用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解决学习与工作中的问题;能处理一般公共关系事务。

2、专业知识与能力
(1)工程技术方面
知识:理解常用建筑、装饰材料及制品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备保管、使用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投影原理、熟悉建筑制图标准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一般构造;
能力:能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从事工程造价和控制工作,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完成工程索赔及工程结算等工作。

(2)经济基础方面
知识:理解建筑经济的基本知识;理解统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建筑统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经济法的基础知识,理解与建筑市场相关的常用建设、经济法规。

能力:能用市场经济、建筑经济基本原则分析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中一般问题;能进行行建筑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和初步分析;
(3)工程造价方面
知识:掌握建筑工程定额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建筑、装饰、安装工程预算和结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工程造价电算化的方法;熟悉工程招、投标的程序;熟悉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

能力:能熟练完成投标报价的各项工作;能熟练处理工程索赔方面的各项工作;会用计算机编制预算、工程量清单报价;会编制工程结算
(5)经营管理方面
知识:了解管理原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内容和方法;理解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能力:能参与企业基层组织经营管理和施工项目管理。

(6)实践技能方面
知识:掌握工程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掌握工程投标报价的编制方法;掌握工程量清单编制方法;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掌握WORD、EXCEL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工程造价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

能力:能熟练编制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能熟练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报价;会编制施工组合子设计文件;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数据、表格处理;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完成工程造价的计价工作。

(二)毕业生具备的综合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

2、文化素质
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有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3、心理素质
具备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胜利和成功有自制力,对挫折和失败有承受力。

4、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本专业相关职业技能所要求的能力;具备相关专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学制及招生对象
学制:全日制三年制。

招生对象:参加高考且成绩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四、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一)总课时
本专业开设必修课程32门,限选课12门,理论教学时数为1244学时。

(二)课时分配
1、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
包括“两课”和文化基础课等课程,课时数为400课时,占总学时的32%。

2、职业基本理论模块
(1)专业理论课程,课时数为376课时,占总学时的30.2%
(2)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课时数为280课时,占总学时的22.5%
3、职业素质拓展模块
职业技术能力的横向拓展和专业理论提升等方面的课程,课时数为80 课时,占总学时的6.4 %;
(三)课时比例
理论课时占50.32%;实践课时占49.68%。

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以课堂技能训练和实训技能课程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动态提高,不断完善。

(三)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自成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同步进行、交叉循环。

通过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做到“教、研、学、练”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教学中的软实力,重视心理与身体素质的指导教育工作;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就业观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提高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

六、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