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艺术的临摹与创作浅谈

书法艺术的临摹与创作浅谈

书法艺术的临摹与创作浅谈文--韩少玄关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临摹,有这样两件事,很有意思。

当然,我之所以在这里把它讲出来,并不是仅仅因为它们有意思。

其一是——有人问启功先生(也有可能是别人,我记不太清楚了,姑且以为就是启功先生吧,这不是主要问题),学习书法可以不临摹吗?启功先生说,可以。

但是,前提是你要有能力超越历史上所有书法家所创造的一切的优秀作品。

换句话说,启功先生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如果不临摹,那就是说要以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要对抗历史上所有的优秀书法家的聪明才智。

毕竟,传统是一笔财富,他却要抛弃这些财富不继承而白手起家。

勇气固然可嘉,但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来同整个书法史的优秀创作者集体相较量,如果想要获胜,这样的人会有吗?其二是——有人向欧阳阳中石先生请教书法艺术中创作与临摹的关系。

欧阳中石先生答,这其实就如同财富与资本的管理,临摹是赚钱、是资本的积累,而创作是花钱、消费,没有足够资本的积累,拿什么来消费呢?所以,要首先学会创造、聚集财富,然后再考虑消费的问题。

聪明人不会反其道而行之。

两位先生不愧硕学鸿儒,讲道理深入浅出、论大道如做家常语,轻松幽默中就能够把问题谈得非常到位。

其实这里已经谈到了临摹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那么临摹与创作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有这样一个寓言可以说明问题,也很有意思——在古代有一个书生,对邻家富商居住的三层楼房很是艳羡,他也想有这么一座楼房。

他找来一位造楼的工匠为自己建造楼房。

于是工匠就开始在书生选定的地基上开始动工,首先筑地基,然后从第一层开始垒砌。

书上看了很奇怪的问道,我要的是最上面的那一层,你干嘛还要造下面的这一二层呢?何其愚哉!没有一楼、二楼为根基,三楼建在何处呢?我们不要学那个无知的书生。

简单说,临摹是创作的基础,我们临摹古人的优秀法帖,就是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与技巧,当这个基础稳固后,才能够开始创作。

若果没有临摹,就如那个书生所想的,造一座三层楼房,不要一二层直接造第三层,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清代的书法大师王铎在谈自己的创作是说,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交替进行。

从这里可以看到,临摹,不仅对书法艺术的初学者是必要的,对于那些有了相当深厚功底的书法家也是不能放弃的。

古人说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在临摹上有了深厚的积淀,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其实很多艺术大师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了。

比如林散之先生,林散之一生临习汉魏碑版、历代法帖无数,并且是至老不渝,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才在自己的晚年写出了堪同历代草书大师相媲美的草书作品,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那么,临摹对于创作的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所说的是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下面具体的来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u 概念释疑:关于书法艺术的临摹、创作(1)关于临摹西方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源于模仿。

其实艺术的学习和创作,同样也离不开模仿。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书法。

临摹是两个概念的符合,即临和摹。

对于书法艺术的初学者来说,一般从摹帖开始,就是用一种透明度较好的纸张覆在字帖上面,先对字形进行双钩然后用毛笔填墨,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是唐人用这样的方法复制并流传至今的。

此外,摹写也可以不进行双钩而直接用毛笔描写,常用的描红就是摹帖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而临帖是把字帖作为模仿的对象,把字帖放在临习者的旁边,亦步亦趋的按照字帖提供的范式进行模仿性的书写,通俗意义上的照猫画虎、比葫芦画瓢都是临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但这绝对不是临帖的目的。

临摹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模仿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初级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效果会直接的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所以不容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临摹是学习的手段,但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临摹字帖的目的是从中体会、总结、学习历代优秀书法家所创造的的经验。

那么,这些经验集结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传是传承、统是系统,所以书法艺术的传统基本含义就是一个传承有序的系统,在这个传承着的系统里面有着书法艺术规定性的原则、法规,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约定俗成的共性的东西,是不能够在我们的创作中违背的,这也就是学习传统的涵义。

如果说书法是一种游戏的话,那么临摹的目的就是从中找到这种游戏的规则,然后在游戏规则的范围内更自由、更逍遥的游戏,若没有了这些规则,游戏也就不存在了。

临摹的意义可以从这一比喻中体会。

而且,这些规则只会蕴藏在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认识它们是唯一的方式。

研究过哲学的人都知道,中国传统哲学重最重要的概念是道,而道的特点是无所在而无所不在,用来说明书法艺术的传统就是,书法艺术的传统精神、法则不在某种理论言论中,而是直接的存在于每一个书法家所创造的经典作品中以及它的每一点画中,所以要切实的把握到书法传统的精义,临摹是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和手段。

(2)关于创作书法艺术的创作有两种:无意识的创作和有意识的创作。

所谓无意识的创作方式是古代文人书法家所推崇的一种创作方式,比如宋代的苏东坡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就是说这样的创作是在心情比较放松、没有创作的压力、无意为之的状态下完成,当然这也同文人书画艺术的逸笔草草、不计工拙的创作主张一脉相承的。

不过事实证明,书法史中很多的有作品也确实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完成的,比如《兰亭序》、《祭侄文稿》等,都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而随意草就而书写成的草稿,却不经意间成为了书法史中不可缺少的经典作品。

所以,有理由认为,这种创作方式确实是一种理想的创作方式,或者绝对的说就是最理想的创作方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想要达到这样一种无意于佳、触处成妙的创作境界,是同书写者精深的功力、博奥的学识分不开的。

否则,在没有任何基础或者基础不深的前提下就进行这样的创作,结果只会是信手涂鸦、不成体统,初学书法者当戒。

有意识的创作中的创作的概念,其实是从西方艺术中国引进的一个概念,因为传统的书法艺术创作一直是以无意识的创作为最高境界和追求的。

创作,在西方艺术里含有规划、设计、构想的涵义,具体地说,就是比如完成一件油画作品在动手操作之前就要有比较充分的计划,如,要设计一个草图并在不断的修改中确定最终的创作图纸、要对所画的素材进行反复的组合实验直至找到最理想的组合方式、要需找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等等,所以创作一件油画作品实际上同创作一件设计作品或者建筑作品在操作程序上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这样的创作模式在传统的文人书法那里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及其反对的。

不过,在当下时代的书法创作中,由于要适应展览效果的需要和对作品的视觉形式效果的追求,一些创作者在实践中借鉴了西方艺术的创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时代书法创作的一个突出表现特征。

可以说,两种创作模式都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两者之间我不做优劣的品评和判断,创作者完全有理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模式。

不过,似乎有意识的创作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适用,这可能是因为无意识的创作的高难度和偶然性使然。

u 问题(一):观照书法艺术临摹的展开在书法艺术的临摹里面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1)择帖对所要临摹字帖的选择至少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是根据临摹者的性情、志趣、爱好来选择风格上比较接近的作品来临摹,这样不仅有益于创作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入帖,而且还能使临摹者在对与自己的脾气秉性相近的古代优秀书法家的对话中逐渐的找到自己的书写语言和表现形式。

当然,这也同时会导致临摹者在创作终会有偏食的现象,接受一种风格而否定另外一些风格,这是无益于创作的,所以有经验的创作者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的前提下还会同时大量临摹学习各种风格的作品,以弥补自我的不足,事实证明,这是最为理性的和最为值得肯定的一种临摹的态度。

那么如何能够同时做到既要保持原有风格还要广泛的接受各种不同的风格,这之间的取舍和度的把握,就只有靠临摹者自己来协调了。

第二是取法乎上,选择书法史上最优秀的法帖来临摹学习,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那么如果把书法史中的二三流的作品作为效法的对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对于有相当创作功力和已经有了稳固的艺术风格的书法家来说,他的选择对象可以宽泛一些,有时候并不优秀的书法资料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不过这需要创作者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能力。

第三是要选择印刷精良、最能接近于原作风貌的字帖作为临摹的范本,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领会、学习它的精华,如果印刷粗糙模糊,只会有误导的作用,比如把欧体楷书的笔画印刷成过粗过细的现象,已经不是欧阳询的楷书了,所以这一点也要注意。

目前印刷质量最好的应该是日本二玄社的字帖,不过国内也有了一些根据法帖原色影印的字帖,要选这样的字帖。

(2)读帖古人论书有句话说道,帖贵熟读不贵生临,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的读,不是阅读它的文字内容,而是对字帖的欣赏、分析、研究、体会,读帖的目的就在于在动手临摹之前先要把字帖研究明白、道理弄清楚,这样才会保证临摹不是盲目的照猫画虎。

读帖,是带有明确问题的读,比如字帖上的字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出来的等等。

举例来说,根据形式美学的观点,美是一种关系,落实到书法当中就是,书法中的美,体现在一个字的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一行字中几个字的组合排列的关系、一篇字中几行字的组合关系,在这些组合关系中。

,书法的美就体现出来了,那么在读帖中就要相应的读懂并总结这些组合关系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律、秩序和原则,如果这样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才能说是真正的理解了,接下来的临摹会理性而迅捷。

其他如笔法、墨色、节奏、气韵等等,也要如是解读。

可以说,读帖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剖的分析的过程,也是效果比较突出的一个方法。

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说,自家见地未到、读书绝不通晓,是很有见地的。

那么也可以说,在没有把字帖研究明白的时候,临摹,是不会有很多收获的。

因为,从读帖到临帖其实就是一个从思维的理论见解到书写实践的验证的过程,没有见解也就谈不到验证。

(3)临摹的类型关于临摹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和划分类型,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这里只把临摹划分为写实临摹和写意临摹两种。

写实性的临摹是指在对字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之后,把字帖作为范本亦步亦趋的进行临习,这一种临摹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临写者的主观的发挥、在临摹中把范本原原本本、形神毕肖的复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最大程度上对法帖的学习和接受,用禅家的理论来讲,写实的临摹属于渐悟的范畴。

写实的临摹是比较艰苦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视作是对书写者的一种精神和生理的一种严酷的磨炼,在精神上,完全的排除感性而进入一种理性、在生理上完全的无视自我的习惯而按照某种既定的规范活动,对于人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在这种痛苦中,书写者通过临摹会逐渐的接近书法艺术的核心,从不适应的痛苦会逐渐的转变到掌握了某种既定规范之后自由。

孔子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不可逾越的规矩,也就在这种不无痛苦的临摹中建立了。

那么相对来说,写意的临摹会比写实的临摹要自由一点、主观一点,但是这不是说写意的临摹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