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
——参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有感
一.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之简介
坐落在汾阳路与太原路口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一幢白色建筑的花园洋房,因为他的建筑雄伟优雅,因此有“小白宫”之称,而特别引人瞩目。
“小白宫”面积约1500平方米,分别为雕刻馆、织绣馆和民间工艺馆,陈列着近300件作品,从中可以映现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脉络。
该建筑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
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任办公地。
解放初,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入驻此地。
1963年,在陈毅同志的关心下,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同时,还建立了工艺美术品陈列室。
“文革”初期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赶出了院门,这幢毫宅被林立果占用,1972年工艺美术研究所重返故地。
而我认为不管这样一个展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所展出的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有多稚嫩,其一定程度上让当今的孩子们能自己动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并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艺制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传统工艺,这样很好。
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文化行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生产过程,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像如果谈及中国传统手工艺,那必然离不开中国的民间艺术,体裁以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各地区的民俗风情为主的工艺作品,极富地方特色。
就像我所喜爱的中国漆器和浮雕艺术,它们不但具有绘画和手工艺双重属性,更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极具收藏价值。
然而当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致使工业化、现代化、数码化成为主题,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从传统的手工为主的社会转向现代工业化的速度更是惊人。
这样的社会对传统工艺产业是多大的冲击啊,工艺产业的地位下降,工艺技术人员、工艺大师的受关注程度远远不如一个当代艺术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量的吸收外来文化,西方的艺术和设计理念,无形中给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带来巨大威胁。
这种威胁在现在看来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漏洞,诸如传统工艺师的队伍面临老龄化,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样一个弱势行业;当工艺师身处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时,是否仍然坚持老一套的制作理念,该不该利用传统的技法来创造新概念的工艺品,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若是这样做了,想必又会遭致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大师的抑新想法,遭来非议;如何抓住机遇,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当传统工艺遇到现代化,它的将来到底会怎样,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希望它就这样走向衰落,那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的东西,哪怕是传统的手工艺术要融入新的元素,新的观念都可以,重要的是传统的手工艺的技法不能失传,不能让现在看到的精美的工艺品,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只能陈列在博物馆,像古时候的青铜器一样……只能感叹于它的精美。
从现在起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不要让它慢慢流失掉,让传统的东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能留有一席之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博物馆
据我了解,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存留和保护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面塑等等。
在这些手艺即将失传之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国家行为,相应的政策法规、项目保护资金、申报保护的机构等应运而生,媒体对该词的使用率和相关内容的报道率也达到空前规模。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转型期中国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流行词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深层的意义是关系着国家、社会以及乡村社区发展公共空间的价值实现,其利害关系超越了个人和遗产本身。
非物质文化传统曾经的强大,而今天,非物质文化传统的濒危、脆弱,也正是由于近百年其在社会公共领域中不断地被边缘化。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基地。
博物馆积极开张各种学术交流及教育普及工作,就像去年举办的儿童剪纸授艺,外国小朋友学习
彩灯技艺及开办剪纸和面塑课程及讲座等。
博物馆开关一来,与有关方面合作拍摄专题片,与各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频率报道。
这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