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法学基本知识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
本质和体系
第三节
法律运行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法学基本知识是法律制度的基础;
掌握法的概念、作用、法律规范的 概念、法律关系的构成;准确把握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自觉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案例:这个农民是被迫成为专家的 “一个小小的手术后,左腿骨折的妻子面临截肢,但 两次医疗事故鉴定均称‘不构成医疗事故’。今年9 月7日,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终于下达了对此案的判 决书:‘忠县中医院在对王朝珍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 医疗过失……由中医院赔偿王朝珍69,845.99元’, 看着这张等了8年的判决书,周泽桂和妻子王朝珍禁 不住抱头痛哭。” 这是《重庆晚报》刊登的一条消息。这条消息说,为 了这场官司,周泽桂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够格的“专 家”。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根据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授权性规 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指主体有权做出或不做出某 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形式。(当事人意识自治) 义务性规范是法律、法规规定主体应当为 或必须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形式。 禁止性规范是指主体不得为一定的行为的 法律规范形式。(定性并产生法律后果,因此要求
具体表现形式)
(二)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 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判例不是) 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单独一类) 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很小。
(三)我国法的渊源
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各种制 定法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和认可的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实际出发、借鉴经验、立法技术改革创新)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基本工具,是历史新时 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效制度保障。 政治建设方面 经济建设方面 文化建设方面 社会建设方面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含义 法的渊源,也称法律渊源,主要指法的效力和 形式的来源。(实质意义——经济或经济关系;形式意义——
法:
(1)在中国古代,法与刑是通用的 (2)法从古代起就有公平的象征意义 (3)古代法具有神明裁判的特点
律:《说文解字》解释为均布,即古代调音律的工具, 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遵守 的规范。 在秦汉时期,法与律二字已同义。《唐律疏义》更明 确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 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合成词,是在清末民 初由日本传入。
(三)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权 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特征:(法律关系/社会关系) 首先,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某些方面/内容庞大) 其次,法律关系体现意志关系。 (国家意志/具体社会关系) 再次,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同类不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有利于并适 合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 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方面的作用。
法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 系来维护统治秩序。 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满足国家管理和 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 益。 主要体现为:组织社会生产、交换和分配,维护人类社会发 展的社会条件和秩序,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帮助应对危险、化解矛盾)
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对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
或一般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法律制裁后;示范作用)
制裁作用——法律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功能。
二、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 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 则。 法律规范设定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 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权利、义务。
规范作用——反映了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指引作用——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
模式,指引人们的行为。(个别指引、规范指引)
评价作用——法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行为规范,是评
判、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客观;影响而非指导)
预测作用——法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可以使人们对外部主
法律权利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权利主体自主决定并做出一定行为的权利; 权利主体依据法定或约定要求他人履行一 定义务的权利; 权利主体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国家机 关予以保护的权利。
法律关系的内容也应包括法律权力。 法律权力是行政机构或其授权的单位依法 所享受的职权。 在行政法律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中, 一般体现为权力和义务,如在税收法律关 系中,税务机构是权力主体,纳税人是义 务主体。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 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意 志和利益。这种共同意志和利益与社会发展的 基本方向和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尊重和反映了 客观规律,因而是先进的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主体按照法律规定 或当事人约定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 行为的约束手段。 依产生的原因不同法律义务可分为法定义务和 约定义务;依内容不同,法律义务可分为积极 义务和消极义务。 法律义务的特点是: 义务承担者依法必须按照权利人的要求做出一 定的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义务承担者 不履行义务时,权利人有权请求有关国家机关 强制其履行义务,义务承担者必须承担者由此 而引起的法律后果。
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 规范。
法的内容,即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不是凭 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集中 反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法的本质、内容 和发展方向。
不同社会经济基础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社会 发展阶段的法律,其表现形式都不相同。
(二)法的作用
根据法所体现的意志,法的作用首先 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 秩序;另外,法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 规范,对人们的意志和行为起着调节 作用。
(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有三个要素组成, 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假定,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 其功能在于确认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 时,法律规范规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开始生效。 处理,指法律规范中具体指明的可以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的行为模式。 制裁,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 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 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以下三种: 物。(带来利益;为人们支配;法律承认) 行为。(作为;不作为) 智力成果。
新的客体;新的法律调整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指法律权利和法律义 务。 法律权利是法律允许主体为满足自己的利益或 社会利益而采取的为法律所保障的手段。 法律权利的特点: 来自于法律规范的规定;是保障权利人实现自 己利益的手段;与义务相关联,义务不能孤立 存在;权利的行使受一定的限制,超出权利的 范围和限度,就不为法律保护,法律禁止滥用 权利。
(三)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 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等法律后果的客观 现象和行为。 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 法律事件是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 事实。(自然事件、社会事件) 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引 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合法行
第一节 法学基础知识
法学基本知识包括什么是法、法律本质是 什么、法律规范的构成是怎样的以及法律 如何运行等基本问题。 一、法的概念与作用 (一)法的概念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 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体系。
法的本质和特征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a、制定: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社会规范, 即成文法;国家授权法院或法官以判决的 方式创造的规则,即判例法。 b、认可:国家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习惯上升 为法律,即习惯法。
为、违法行为;善意行为、恶意行为)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的 意志和利益。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所反映的意志,是工 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非自发;人民代表大
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体现共同意志形成过程)
条款明确、具体)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定程度和范围, 可分为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强行性规范要求主体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 为的法律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都属于强行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是法律允许主体在法律许可的 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确定法律关系 的情形。授权性规范属于任意性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 范。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 保障实施的。 国家运用强制力保障法的实施,必须依法 进行。 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是从普遍意义 和最终意义来讲的,它并不意味着每一个 具体的法律实施过程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 制力,如一般违法行为在自我纠正的情况 下,就没有必要运用国家强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