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基础理论导言一、正确地确立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广义、狭义)二、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充分重视经济法学理论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的相互作用四、遵循适合性与移植性相结合的研究路线五、坚持实证性与假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六、结构说明经济法分类F1:①经济组织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法、个体经济法、集体经济组织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公司法、经济组织承包、租赁经营法等)②市场调控法(价格管理法、计量法、广告管理法、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工业产权法等)③宏观经济调控法(产业结构调节法、计划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法、银行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劳动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进出口贸易管理法)④社会分配调控法(财政税收法、劳动报酬法、社会保障法)F2:①经济法总论②经济组织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国有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③国有财产法(国有财产法律制度、专利法、商标法等)④市场管理法(市场规制法、合同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对外贸易法)⑤宏观经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监管法、税法等)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争议制度等)F3:①经济法总论(地位、概念、渊源、制定、实施、一般原理、主体——企业、特殊企业形态、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等)②市场管理法(竞争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特别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等)③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计划和统计法律制度、产业法律制度、投资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制度、能源管理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和注册会计师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等)④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等)第一编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第一章经济法的兴起第一节经济法概念的产生及其含义的发展一、经济法概念的由来1、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自然法典》2、184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Dezamy):《公有法典》二、经济法的概念和含义的发展1、1865年,法国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蒲鲁东(PROudhon)《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2、1916年,德国法学家海德曼(Hedmen),《经济学字典》3、魏玛共和国《煤炭经济法》《钾盐经济法》1922-1924年德国出版:鲁姆夫《经济法的概念》、海德曼《经济法基础》第二节经济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一、概说二、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时期的经济法《圈地法》《劳工法》《济贫法》《工厂法》《谷物法》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立法1、“反谷物法同盟”的经济思想及其对立法的影响2、“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及其对立法的影响3、亚当。
斯密的经济思想及其对立法的影响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立法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一段时间,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对德国经济立法的影响。
2、罗斯福的“新政”时期的经济学说及其对英国经济立法的影响。
3、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立法的影响。
4、供给学派的经济学说及其相应的经济立法。
五、对资本主义经济法的总体评价第三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现代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类型一、前苏联的立法体制二、前捷克斯洛伐克的立法体制三、前东德的立法体制四、前南斯拉夫的法律调整体制第四节经济法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一、概说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阶段三、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四、十年内乱阶段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第二章经济法的概述第一节经济法的定义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1、经济法是以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为中心内容的法。
2、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3、经济法是调整普遍经济利益的法。
4、经济法是企业法。
5、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错。
6、经济法是社会法。
二、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1、前苏联学者哥里班诺夫和克拉萨夫奇科:经济法是苏维埃社会主义的不同部门的、在调整经济活动中起职能上相互配合作用的规范和制度的一定总和。
2、前苏联学者拉普捷夫:经济法作为法律部门,是规定领导经济活动和进行经济活动方法,调整社会主义组织及其所属内部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使用各种不同的法律调整方法以保证合理的进行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学者海尔和克灵格:经济法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调整国家机关与作为劳动集体组织企业及其经济单位的相互关系以及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和实行这些规范的法律形式的总和。
4、南斯拉夫学者安多列耶维奇:经济法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法,包括调整在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联合劳动组织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和旨在调整联合劳动组织和社共同体机构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包括为了调整连同业务活动在内的这些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三、我国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1、经济法作为非独立法律部门的定义(1)综合经济法论(2)学科经济法论2、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定义(1)经济行政法论(2)纵向经济法论(3)纵横经济法论四、正确对待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经济法理论1、纵观我国和外国的各种经济法理论的提出,除了个别的在客观上可能起到了维护旧体制以外,大多数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现存的体制或者改革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2、对经济法含义的提示,是属于意识邢台范围内的事情。
3、鉴于我国过去的经济法定义差不多都是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不符合新体制的要求。
五、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含义调整——是指国家将其意志深入到物质关系领域,将其上升为经济法律关系的活动。
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应当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亦指经济法律规范效力所及的范围。
二、微观经济调控关系1、微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含义:(1)是指国家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经济组织的调控关系。
(2)是指经济组织内部的调控关系推进企业股份化改造;推进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推进企业的改组联合;推进企业的兼并、租赁承包、破产和拍卖;2、对经济组织实行适度调控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验(1)美国对垄断企业的调控(2)世界各国对公营企业的调控(3)日本对中小企业的调控3、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调整微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经济个体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2)、经济个体由于它们自身所处的局部环境,即使在有自己的信息网络的情况下,也不能把握全局。
(3)、在当今社会化生产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小规模的技术开展和资本积累,已经显示出局限性。
(4)、经济个体作为得益群体它总是力图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它们的行为可能偏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市场调控关系1、市场调控关系的含义:是指国家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干预市场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把市场调控关系纳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3、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调整市场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有利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无政府状态的产生(2)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实现商品的正常流通(4)有利于实现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5)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四、宏观经济调控关系1、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含义是指国家从长远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具有隶属性或指导性的社会经济关系。
2、实行宏观经济的法律调控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1)美国的宏观调控。
(财政、金融、产业)(2)日本的宏观调控(对重点产业的扶植和保护的法律政策;对长期萧条、衰退产业的调整和援助的法律政策,使其获得振兴)【注:产业组织政策:是指禁止垄断、企业合并与改组以及支持中小企业等】(3)、原联邦德国的宏观调控(4)、法国的计划调节。
3、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调整宏观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是由国家机构的性质及其职能所决定的(2)、是由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决定的(3)、是由我国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所决定的五、社会分配关系(一)、社会分配关系的含义:是指国家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所进行的分配。
第一部分: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关系第二部分:财政收入关系,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第三部分:是企业收入关系,是以留用资金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二)世界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把社会分配关系纳入法制的轨道1、日本对社会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2、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三)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经济法调整分配关系是经济法应有之义。
2、分配关系的法定化有利于平均主义和主观随意性。
3、分配关系法定化才能体现效率优先。
第三节经济法的地位一、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1、从调整对象上去考虑;2、从法律专业化分工上去考虑;3、从法律的优化调整上去考虑;4、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作用上去考察;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1、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主体、调整对象、调整的方法、作用、法律适用的程序——不同2、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主体、调整对象、调整方法、作用、制裁的方法——不同第四节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
二、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括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1)通过科学化的计划,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2)通过建立和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3)通过政府的职能行为,协调竞争性市场可能带来市场矛盾。
2、国家干预原则过多干预、过少干预、适度干预3、社会本位原则国家本位、个体本位、社会本位4、经济民主原则(1)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2)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3)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管理(4)要实现国家机构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的统一5、经济公开原则:是指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目标的活动中,都能够在同等的法律条件下,实现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利益平衡。
6、经济效益原则第五节经济法学体系经济法学体系: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宪法原则所形成的经济法理论体系、经济立法体系、经济法规体系和经济法实施体系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