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哲学 第四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 第四章读书笔记

二、近代哲学本体论
笛卡尔认为,“我思”既是“我在”的根源和前提,也是“我在”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追求。本体是脱离人类思维而独立的存在,不需要人类存在的存在。这种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实体。所谓实体就是不需要别的东西存在而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只有一个这样的存在物,即上帝才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物。精神和物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但它们都依赖于上帝的存在。笛卡儿否认物质的第一性,强调思维的第一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既不统一于人的思维和超人的精神,也不统一于独立于人之外的物质,而是统一于人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否认传统本体论占有绝对真理的幻想,但并不拒绝基于人类实践本性和人类思维本性的本体论追求。
五、中国哲学本体论研究
现代中国哲学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相对于精神是第一性的,但很少把物质称为本体。
思考与质疑:
创新:
人的实践都是历史的实践。在人的实践中,原因和结果、本体与本质、有与无或者无与有都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人的实践过程就是原因和结果、本体与本质、有与无或无与有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
六、教育本体和本质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任何教育都是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组成的教学活动,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双边活动,如果要说教育中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也只有教学这个抽象的概念及其抽象的规律。
第二节教育本体论
一、本体是形成本质的终极原因,教学实践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本质既来自于教育思维、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抽象,也形成和实现于活生生的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当然是教育理论的本体。
二、教育本体是教育本质的终极原因,教育本质是教育实践的现实结果
有人类必然有教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重要存在方式。教育本质是由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本质和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共同决定的,教育实践是教育本质形成的原因,教育本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果。
八、生成人性:互动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教育过程就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循环过程。
九、自主、外化育哲学,特别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哲学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完善,人的主体性和非理性、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中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语言是人的语言,是“我”的语言,因此,自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世界有可言说的世界和不可言说的世界。可言说的世界是由人言说而形成的,不可言说的世界则是神秘的。
奎因认为,任何科学理论学说都是具有某种本体论立场的,都包括肯定和否定这样和那样事物存在的某种本体论的前提,因而一个人的本体论对于他据以解释一切经验乃至最平常的概念结构来说,是最基本的。哲学家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来解释或澄清其本体论立场。
三、教育本体是多种教育原因的综合原因,教育本质是诸多教育原因统一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现实结果
人是人自己的原因或理由,人与实践互为原因和结果,互为手段和目的,但人及其所有实践的终极目的是人,不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原因,人是实践的目的和结果。人的发展有许多原因,实践是把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统一起来的根本原因,是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实践目的的关键。
四、教育本体和本质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一个时代、一种社会和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能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既不在于单纯地认识教育的客观本质和规律,也不在于单纯地认识人的主观需要、理想和追求,而在于真善美、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客观规律与主观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教育本体和本质既是历史和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现实中的未来
五、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追求理性是西方人自古以来的教育理念。
六、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白板论认为人性是形成的不是预成的,本原人性不仅没有善恶之分或者无善无恶,而且也无理性与非理性之分。
七、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七、教育本质是变化的,教育规律也是变化的
否认教育规律的变化就是否认教育本质的变化,否认教育本质的变化就是否认人对教育本质的形成,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人,把教育看成是自然而然生成的事物。然而人不是自然的,教育也不是自然的。
第三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
一、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柏拉图把“理念”看做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而对其的感觉是多样的。个别事物是相对的和偶然的,是感觉的对象。理念是永恒、普遍、绝对和必然的,是知识的对象,事物存在的依据、共相和本质、目的,是事物的本体存在。事物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其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则可知而不可感。理念并非单纯抽象的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依据的实在。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教育本体论是一切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构成教育理论的逻辑前提、根据,是推演教育理论的逻辑支点。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本体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受教育和发展成为人的巨大潜能,但人的潜能是什么,是善的还是恶的,抑或不善也不恶,是自然还是人为的,是永恒的还是可变的,这是人性论和教育理论不能不研究的问题。几种关于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从人性:本善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也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归宿;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性恶论认为,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求,但人的本性并不是善的,人的本能欲望是恶的,善是由社会和教育形成的;纵人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自然人性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永恒人性:理性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追求理性是西方人自古以来的教育理念;外铄人性:白板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白板论认为人性是形成的不是预成的,本原人性不仅没有善恶之分或者无善无恶,而且也无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实践人性:社会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人性:互动人性论;教育本体论。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教育过程就是在原有图式基础上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循环过程;自主、外化人性:潜能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特别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哲学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完善,人的主体性和非理性、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中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育就是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递和理解、解释形成人的过程,或者说人是通过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对文本和语言的学习、传递和理解、解释形成的。
康德认为知识、真理、认识是先天形式和后天刺激的总和。刺激感官的对象是“物自体”,物自体本身不可认识,我们认识的是物自体的现象,先验形式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黑格尔认为,主体对本质的认识就是主体通过反思的间接性和自我否定扬弃对象的直接性和外在性,通过差别、对立和矛盾,使对象达到自身联系和统一,使纯存在和纯思的潜在因素外化的过程。认识的第三个阶段是思想返回到自己本身,形成自在自为概念的阶段。概念是直接认识经过间接认识返回到直接认识,是存在与本质、直接与间接的具体统一性,是包含间接性在内的直接性,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真正的直接性”。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是最高、最后概念,是一切概念的统一,是全部真理。这样本体或实体、主体、精神(思想)的运动就是一个以预设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三、现当代哲学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问题,并不是“是什么”的本质问题,而是关于在者追问存在怎样存在、怎样使存在显现,即这个自为存在的此在问题。
萨特认为,人来到这个世上,除了生命具有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外,一切全凭人自身改变。人只有依靠自己选择、谋划、决断和创造,才能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同时赋予外部世界以意义。人的存在是一种没有根基的永远未定的存在,是一种始终处于不断否定和不断超越的虚无化过程中的存在,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和存在作为本原本体蕴藏的无限潜能和作为终极本体追求的无限可能性的本体论。
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摘录:
第三章教育本体论
第一节哲学本体论
一、古代哲学本体论
巴门尼德认为,自然哲学家们都是通过经验观察来寻找本原的,这样也只能用感觉的对象来充当万物的本原。凡存在都是能被思想和言说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然而作为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感觉经验事物是不能被思想和言说的,是不能产生普遍必然知识的,因而它是非存在,只是意见的对象,不是真理的对象,不能走向真理之路。
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也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归宿。
二、反人性:本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性恶论认为,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求,但人的本性并不是善的,人的本能欲望是恶的,善是由社会和教育形成的。
三、纵人性:自然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自然人性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四、三等人性:层次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说,“灵魂是形式或公理,是所有有生命躯体的原因和本原。”“灵魂能够作为躯体的原因是因为,灵魂是躯体运动的始点,是躯体的目的,是一切拥有灵魂的躯体的实体。”不仅如此,而且“所有的自然物体都是灵魂的工具,植物的躯体,动物的躯体,人的躯体都是为其灵魂而存在”。“质料并不是和形式不同的东西,而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形式。”形式的本质就是对质料的超越,就是使存在于质料之中并受质料束缚的潜能超越出来成为现实。整个宇宙的运动就是一个由形式能动地把质料中的潜能实现出来的过程。
十、交往、理解人性:后现代主义主体间人性论的教育本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