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信息技术_第1课 欢迎参加辩论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_第1课 欢迎参加辩论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欢迎参加辩论会》教学设计《欢迎参加辩论会》教学设计【课题】欢迎参加辩论会——用word制作海报【教材】义务教育山东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2单元(青岛出版社)【学段】初一年级(上学期)【教材分析】本课是综合应用课,教学内容涉及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的插入、编辑、排版、中文版式、添加文件摘要信息、保存等多项操作技能,本课例为了凸显Word2000的排版功能,以“制作海报”为活动主题开展创作活动。

该主题活动既避免了单纯的技能操作教学,又让学生领略了Word2000文字处理技巧在实践层面的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情趣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操作实践后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用Word2000编辑文档的步骤,初步掌握在word中进行页面设置,插入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的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档的编辑排版工作。

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独立动手完成范例操作,以及合作学习中通过集体智慧,“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共同完成自由作品的实践,增强对Word编辑排版功能的体验。

通过“图片”与“艺术字”的设置,以及设置自选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图片与艺术字的独特魅力,加强与书法教学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制作海报,使学生感受美化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养成规范使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学会图文混排的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提高运用Word2000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能力。

【教学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环境: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和导学案,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利用网络系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1.教学大致过程(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2)根据导学案,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分组,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自主操作完成范例类任务时,教师应巡回指导,观察总结存在典型问题,教师与学生一道纠偏、释疑、解惑。

(3)综合实践,自由创作,促成知识与技能迁移。

给出一张海报,让学生根据自主的审美情趣和主观喜好自由设置。

(4)展示作品,具体包括自评、他评以及教师的评价。

然后,结合本课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运用“情景法”导入新课,展示各种类型的海报,运用各种漂亮的海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意向并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

因为海报制作的实际操作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或“小老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优秀的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其作为“小老师”进行范例讲解等,树立信心,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应以发展性的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为主,重在鼓励、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发展为导向,评价应该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要注意首先让学生自评、再引导其他学生进行“他评”,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再进行评价,重在引导学生客观、恰当地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的准备工作:(1)教学设计(教案):问题情况创设、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练习素材等。

(2)教具准备:硬件: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1台和学生用计算机每人1台软件: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学生的准备工作:预习课本第二单元第1课《欢迎参加辩论会》。

【具体教学过程】实践创新各小组展示本组作品评论,各组一起评论优劣,以及改进办法。

拓展延伸请你班老师制作一份“最佳辩手”的奖状,颁发给获奖同学,以资鼓励学情分析说学情(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生情况作了以下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学习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七年级的学生特点是:好动、好奇、好表现,所以尽量采取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学生在前面有了练习WORD的基础和排版的能力,所以在学习本节课的时候,学生运用的比较好,学的比较快!效果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两种形式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

成功之处总结。

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

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比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相信一定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学会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的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达到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目标。

七年级信息技术共3单元,本节位于第二单元,是在学生已有小学Word的基础知识和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上而展开的。

《欢迎参加辩论会》是本章的第一节内容,为后面学习Word打基础的一节课。

通过对海报的分析和设计,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评测练习拓展延伸,知识内化为技能。

总结:本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下自己制作成功的感受吗?拓展:你能帮老师制作一份辩论会“最佳辩手”的奖状吗?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再接着上新课,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整堂课,采取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的讲解及适时引导、点拨,促使学习过程有效的开展。

其中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好微机的信心。

“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标分析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