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揭示小数,观察小数乘法的算式,通过交流比较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较熟练的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实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完成计算,再将积转化为小数。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2×10= 70×100= 0.5×100= 0.01×1000=20×10= 7× 100= 5×100= 0.001×1000=观察算式1、选择一组说一说表示什么?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一个因数扩大十倍,积也跟着扩大十倍。
反之一个因数缩小十倍,积也跟着缩小十倍。
)3、仿照上面的例子你能说几个有这种规律的算式吗?二、新授:(一)、情境导入,出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方法。
1、出示图片: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由整数乘法引入小数乘法(买三听橘汁用多少元钱?)2、学生试着提出问题。
6个水杯多少元?5千克苹果多少元?3、列式展示。
第一种加法计算:2.8+2.8+2.8+2.8+2.8+2.8第二种乘法计算:2.8×6为什么可以用这个乘法算式计算?(因为6个2.8连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等)说一说:4.5 ×5各表示什么?给同桌出一个算式说一说。
4、探讨计算方法。
想一想:2.8×6=?是怎样计算的?生汇报1:将2.8扩大十倍转化成28。
即28×6=168,2.8扩大十倍积也扩大了十倍,所以28×6=168,2.8×6=16.8生汇报2:从数的组成及乘法意义去考虑5、动手列竖式:2 . 8 扩大十倍 2 8× 6 × 61 6. 8 缩小十倍 1 6 8看着算式说说你的计算方法:把小数扩大倍数变成整数计算,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6、用你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4.5×5 = 4.5×0.5说说你的计算过程:7、总结方法三、练习;2、根据28×21=588,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2.8×21= 0.28×21= 280×21=0.028×21= 2800×21= 28×210=3、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在计算。
0.82 × 64= 7.8 × 36= 1.28 × 15=四、作业:6页4题自选5道五、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安排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少,忽视了学生年龄的特点,导致练习量较少。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上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懂得要把积化成最简小数,提高计算速度,加强笔算训练,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积的小数末尾的0要划掉,把小数化简。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
2、笔算:16×12 1.6×123、说说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4、纠正昨天作业中的错误现象(教师把昨天出现的问题用投影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分析原因) 二、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意义。
5.03×6 3.21×15 2.61×4 2.3×65 2、学习新内容出示:15×0.4 0.24×0.15(1)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意义有什么变化吗? (2)独立计算(计算是应注意什么)化成最简小数 3、试一试填表; ×4、口算:0.2×4 3.5×2 2.7×3 0.6×9 1.5×6 0.16×6 0.8×50 6.78×0 1.05×8 1.3×5 5、笔算:看谁的速度快,对得多。
0.077×36 805×15 18.5×12 三、作业:5页2题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末尾的0要划掉,把小数化简。
在课堂上我极力的强调,可是在作业中仍出现问题,可能是没能够引起学生的主意。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准确、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积的小数点位置,准确把握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特殊情况。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一、基础练习1、说一说下面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
0.5×4= 1.4×5= 0.25×8= 0.13×3=2.6×0.2= 7.4×0.1= 6×0.05= 1.25×0.8=困:你会计算吗?2、填空。
计算小数乘法,先(),再(),就从()。
3、下面的计算有错吗?如果有改一改。
(根据自己身上的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做题认真的习惯)0.056×0.021=0.00168 0.048×2.5=0.1200 1.86×0.075=0. 0 5 6 0. 0 4 8 1. 8 6× 0. 0 2 1 × 2. 5 × 0. 0 7 55 6 2 4 0 9 3 01 12 9 6 1 2 9 20.0 0 1 6 8 0. 1 2 0 0 0.1 2 8 6 0二、提高练习1、根据38×46=1748,很快地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3.8×4.6= 0.38×0.46= 0.038×4.6=0.38×0.046= 380×0.46= 3800×0.046=(让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2、计算下面各题。
(计时5分钟)1.84×3.6=2.57×1.8=3.93×0.45=5.63×0.28= 0.174×8.9= 7.3×5.04=3、(1)84.6的1.5倍是多少?(2)42与73.8相乘的积是多少?4、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两辆汽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2.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6.9千米,4.6小时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三、作业:7页9、10、11教学反思: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能灵活地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口算,根据结果能够很快的说出其它算式的结果,并能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380×0.46= 学生想出四种解决的办法,开放了思维。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思考,发现积与因数的关系,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
通过计算、观察、思考,发现积与因数的关系,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 7×0.6= 9×0.08= 18×0.3= 12×0.4=2) 1.5×6= 4.5×100= 4×2.5= 8×1.25=2、分别说一说上两组题的意义。
二、发现规律1、观察上两组题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再观察积与另一个因数有什么规律?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56×0.8= 75×1.3= 105×0.72=三、练习运用1>”、“<”或“=”。
65×××2、计算47×0.6 206×0.25 314×2.8 520×9.5 95×0.104 800×0.32四、作业6页7题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掌握了因数与积的关系的规律。
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总结出了这条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此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准确的估算出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你还记得长方形面积公式吗?请你估算一下教室的面积?你是怎么估算的?你能估算出98 49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估算的?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常用吗?请举例。
你觉得估算在我们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里还有吗?二、新授1、出示张佳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的,请你先估计房间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再用计算器计算出房间地面的面积。
长:3.9米宽:3.11米(凑整数的方法)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再让学生计算,验证自己估算的出入的大小,确定估算的方法。
2、根据例题引出地毯的长是3.2米,宽2.06米,估算一下,你是怎样估算的?(少乘用加的方法)3、床的长是1.8米,宽是0.85米,看一看数字有什么特点?应如何估算。
(多乘用减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玲玲再用计算器计算,4.86*7.3时,得到的答案是354.78,你认为对不对?如果不对问题应出现在哪里?2、请你帮助估算一下绿地的面积四、板书3.11 3 3.9 43 ⨯ 4=12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都了解了估算的重要性,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并且知道了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使估算更准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估算的方法多样化,这是我在备课所没有想到的。
第六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懂得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与题目要求正确的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与题目要求正确地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懂得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与题目要求正确的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0.8⨯4 0.32⨯2 0.8⨯12.57.8⨯0.01 3.2⨯0.2 0.08⨯0.089.3⨯0.01 8.42+5.8 4.8-0.482、出示课件。
说一说是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的。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师: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2、教授新课。
出示:老师买布料,每米87.3元。
买0.85米应付多少元?买0.64米呢?1)、指名读题,帮老师算一算应带多少元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