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目次1总则为了指导我国大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的控制,有效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影响,保障工程建设和城市运行安全,特制定本控制要点。

本控制要点适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指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本控制要点主要为大型工程技术风险的控制各方提供风险控制的指导,工程技术风险的控制各方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其他工程进行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时,以及保险公司在实施技术风险控制时也可参照本控制要点。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除应遵循本控制要点的管理内容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2术语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物。

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或群体建筑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用于教育科研、商业服务、医疗福利、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体育、通信、客运、办公、会展等工程。

技术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引起的一种对工程质量安全结果偏离预期的情形。

质量安全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质量安全管理的结果与工程前的质量安全管理目标相偏离的情形。

风险识别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就该事件会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的量化评价工作。

风险控制制定风险处置措施及应急预案,实施风险监测、跟踪与记录。

风险处置措施包括风险消除、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式。

勘察风险指因为勘察缺失或偏差所造成的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设计风险指项目因设计存在缺陷所造成的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施工风险指项目因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存在缺陷、使用材料存在缺陷、施工设施不安全、施工管理不完善所造成的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风险因素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

风险跟踪指对风险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督促风险规避措施的实施,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尚未辨识到风险。

风险监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分析,以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建设单位主导型的风险控制模式指工程项目全过程建设风险控制由建设单位牵头主导并组织,各参建单位分工配合的建设工程技术风险控制管理模式。

3基本规定3.1风险管理目标各类风险事件发生前,应尽可能选择较经济、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降至可能的最低程度;各类风险事件发生后,应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立即采取针对性的风险应急预案和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周边环境影响等,排除风险隐患。

3.2风险管理阶段本要点所指的风险管理阶段涉及工程建设全过程,包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阶段和工程建设实施阶段。

3.3风险等级风险损失等级包括直接经济损失等级、周边环境影响损失等级以及人员伤亡等级,当三者同时存在时,以较高的等级作为该风险事件的损失等级。

风险事件的风险等级由风险发生概率等级和风险损失等级间的关系矩阵确定。

3.3.1概率等级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描述及等级标准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描述及其等级3.3.2损失等级风险事件发生后果的描述及等级标准应分别符合表、表、表的规定。

表直接经济损失等级表周边环境影响损失等级表人员伤亡等级3.3.3风险等级确定工程建设风险事件按照不同风险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1一级风险,风险等级最高,风险后果是灾难性的,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2二级风险,风险等级较高,风险后果严重,可能在较大范围内造成破坏或人员伤亡;3三级风险,风险等级一般,风险后果一般,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破坏的范围较小;4四级风险,风险等级较低,风险后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忽略,对工程本身以及人员等不会造成较大损失;通过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得到风险等级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风险等级矩阵表3.3.4风险接受准则风险接受准则与风险等级的划分应对应,不同风险等级的风险接受准则各不相同,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风险等级描述及接受准则4风险控制方法4.1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包括建设工程前期总体风险分析和建设期全过程的动态风险分析。

各阶段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前后衔接,后阶段风险识别应在前阶段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

4.1.1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内容1风险识别应根据大型工程建设期的主要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建立适合的风险清单。

2风险因素的分解应考虑自然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自身特点、周边环境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因素:台风、暴雨、冬期施工、夏季高温、汛期雨季等;(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因素:触变性软土、流砂层、浅层滞水、(微)承压水、地下障碍物、沼气层、断层、破碎带等;(3)周边环境因素: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轨道交通、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周边河流及防汛墙等;(4)施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因素;(5)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等方面的因素;(6)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因素;(7)施工管理因素。

3风险识别前应广泛收集工程相关资料,主要包括:(1)工程周边环境资料;(2)工程勘察和设计文件;(3)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技术文件;(4)现场勘查资料。

4.1.2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流程风险识别与分析可从建设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开始,运用风险识别方法对建设工程的风险事件及其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建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清单。

风险识别与分析流程见图,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建设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关键节点都应结合具体的设计工况、施工条件、周围环境、施工队伍、施工机械性能等实际状况对风险因素进行再识别,动态分析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风险因素。

2风险再识别的依据主要是上一阶段的风险识别及风险处理的结果,包括已有风险清单、已有风险监测结果和对已处理风险的跟踪。

风险再识别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建设工程项目新增风险因素的识别过程,也是风险识别的循环过程。

图风险识别与分析流程图4.1.3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方法1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可采用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风险分解结构分析法等,可根据工程对象采用某一种方法或组合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适用范围可参见本标准附录E。

2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应根据工程建设特点、评估要求和工程建设风险类型选取。

风险分析可采用以下三类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如专家调查法;(2)定量分析方法,如故障树分析法;(3)综合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2风险评估与预控在建设前期和施工准备阶段,应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周边环境和勘察报告、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以及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情况,进行建设工程技术风险评估。

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动态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应明确相关责任人,收集基本资料,依据风险等级标准和接受准则制定工作计划和评估策略,提出风险评价方法,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4.2.1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内容1风险评估应建立合理、通用、简洁和可操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按下列基本内容进行:(1)对初始风险进行估计,分别确定每个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对目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当风险概率难以取得时,可采用风险频率代替;(2)分析每个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对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3)估计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的估值,并计算风险值,进而评价单个风险事件和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初始风险等级;(4)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案或措施;(5)通过跟踪和监测的新数据,对工程风险进行重新分析,并对风险进行再评价。

2风险评估报告中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各风险事件的预控措施。

4.2.2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流程风险评估与预控应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估计开始,然后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价,然后编制风险评估报告,通过风险预控措施的实施,降低工程风险。

在工程不同阶段,需进行动态评估和预控。

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流程见图,并符合以下要求:1通过对风险估计和评价得到的风险水平对比风险标准,确立单个风险事件和项目整体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选择风险预控措施,编制风险处理策略实施计划。

2风险预控措施实施后即进入风险跟踪与监测流程,经风险跟踪和监测来判断风险策略实施效果,并监测实施后是否还有风险残余,以及随之产生的新的风险因素。

3分解风险残余和新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大小确定是否采取新的风险预控措施,实现风险再评估。

图风险评估与预控流程图4.2.3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方法1风险评估方法可采用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故障树法、模糊综合评估法、蒙特卡罗法、敏感性分析法、贝叶斯网络方法、神经网络分析法等,风险评估方法适用范围可参见本标准附录F。

2在进行风险评估前,应收集相关工程数据或工程案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

3风险评估结果应得到确认,确认方式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方式,也可报请上级单位审核确认。

4风险评估等级确定后,应针对性地采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预控措施,具体措施由项目实施单位制定。

4.2.4风险评估报告格式建设工程技术风险评估报告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3风险跟踪与监测建设单位应组织参建各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策略,编制风险跟踪与监测实施计划并实施。

4.3.1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内容1风险跟踪应对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行追踪和观察,及时对风险事件的状态做出判断。

2风险跟踪的内容包括:风险预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已识别风险事件特征值的观测、对风险发展状况的纪录等,可采用如下记录表式:(1)动态风险跟踪表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2)风险管理工作月报表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3风险跟踪与监测是动态的过程,应根据工程环境的变化、工程的进展状况及时对施工质量安全风险进行修正、登记及监测检查,定期反馈,随时与相关单位沟通。

4风险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制定风险监测计划,提出监测标准;(2)跟踪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采用有效的方法及工具,监测和应对风险;(3)报告风险状态,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提出风险处理建议。

5根据风险跟踪和监测结果,应对风险等级高的事件进行处理,风险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接受准则,提出风险处理措施;(2)风险处理基本措施包括风险接受、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规避;(3)根据风险处理结果,提出风险对策表,风险对策表的内容应包括初始风险、施工应对措施、残留风险等;(4)对风险处理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当风险在接受范围内,风险管理按预定计划执行直至工程结束;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应对风险进行再处理,并重新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4.3.2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流程风险跟踪与监测流程首先应编制风险监测方案,风险监测实施过程中可采用远程监控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控,根据监测结果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