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上《孤独之旅》“生本”课堂教学设计

九上《孤独之旅》“生本”课堂教学设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默读、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
力,并且能理解重要字词句段在文中的意义和
作用;引导学生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有效
的自主探究活动,对课文进行个性品读。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
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联
系实际,引导学生借由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
--
课题
章节 教学 目标
孤独之旅
课型
公开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 10 课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重点
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 难点
学会通过品味小说中关于心理、环境的细节描
写来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
象,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
人生体验。
--
--
(二)看图说话,情
节梳理
展示图片、提问、引导
1.感知课题:大家说
说对课题的理解:
旅:从一地到另一地
的旅行路程。
(油麻地-芦苇荡;熟
悉的故乡-陌生的异
乡)
2.感知课文:展示连
环画图片,辅以简单
的导语,结合预习作
业,引导学生梳理情节。(二)本文是自读课 文,且篇幅较长,如 何长文短教?是个值 得思考的问题。以学 生喜闻乐见的连环画 的形式,进行情节梳 理,不仅能吸引学生 的兴趣,调动学习积 极性;而且能在潜移 默化中,训练学生提 取信息、概括信息和 看图说话的能力。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解 决预习作业中的问 题,一则是对预习作 业情况的了解和反 馈,二则有助于本课 时即将展开的教学内 容的顺利进行。
极的人生态度。
年级班级 初三(10)
(1)教学重点 a. 培养学生快速默读、提取信息、概 括信息的能力,并且能理解重要字词句 段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b.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能理解小说 中关于心理、环境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并能进行个性化的品味和鉴赏。 c. 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难点 a. 理解心理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 品读小说的方法。 b.引导学生去了解孤独、感受孤独、战 胜孤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教材 分析
(1)内容简介 《孤独之旅》节选自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名作《草房子》,这部小说被誉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爱的教育”。小说真诚又富于诗意地歌颂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犹如一 幅美丽的人生画卷!课文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情节,主要描写了小学生杜小康 本是油麻地最富的人家的独生子,因为父亲破产家境一落千丈而失学,只好随大病一场后瘦弱 的父亲到异乡的芦苇荡里放鸭的一段经历。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杜小康在这段时间内的心理变 化历程。其实,刻画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就是展现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孤独之旅其实 就是成长之旅,就是人生之旅,文章揭示的是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a.《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是 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每篇小说里都有一个少年形象。《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本文里的失 学少年杜小康;《我的叔叔于勒》里的“我”——若瑟夫;《心声》里的李京京。但写作的角 度各不相同。注重以少年人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和人生,学会对生活进行审视和思考。 b.从学科体系上看,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主题; 揣摩小说的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能进行个性化的品读。
教学 资源
导学案
教学 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展示图片,兴
趣导入
展示介绍
介绍作家、作品,
并简单介绍杜小康放
鸭之前的生活及被迫
去放鸭的原因。结合
油麻地芦苇荡的景物
图片,引导学生进入
小说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听讲
结合完成的导学案内 容,思考、反馈、修改
(一)介绍杜小康之 前体面的生活和现在 一落千丈的家境,能 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 地去体会课文中杜小 康的心境,为展开教 学做好铺垫。展示故 事发生的图片,使学 生了解比较陌生的环 境,能吸引学生的兴 趣,为学生与文本之 间的对话建立桥梁。
学情 分析
在本单元第一课《故乡》中,已较系统地介绍的小说知识要点,重点了解了其中的外貌、 动作、语言描写,这篇文章做为自读课文,将着重从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两方面进行点拨,帮 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小说知识结构。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生活经历积累少、课外阅读
--
--
量少,对身边的事物缺少个性化的观察和感悟。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供学生运用 知识的空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对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挖掘学生自主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策略
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 略。 初三学生仍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且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背景不 了解、环境不熟悉、心理不理解等,造成了小说品读上的障碍。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展示 芦苇荡的图片、情节发展的连环画等,为学生构建有效学习的平台。 2.《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 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归文本进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在课 本教学上,通过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三进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图片——文本”梳理情 节; “文本(课外)——文本(课内)”比较阅读,体会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文 本——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始终以文本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人物, 感知情节,进而品读小说中的细节,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对主题的理解,实现个性化的解读, 把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引向阅读欣赏的层面,引向作品深处,最终引向学生的心灵。 3.《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 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语 文要“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我认为对于教材的有效解读,对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其实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开始。本课的资源开发从三个角度进行探索:具体可感,拉近学 生与文本的距离,如图片、电影、连环画;横向拓展,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如《草房子》 中相关片段的比较阅读;纵向延深,提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草房子》和《爱的教育》 的课外阅读,并以“读书会”的形式贯穿起来,提供学生“用语文”的空间,提高学生阅读兴 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