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优秀历史建筑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亚西亚大楼曾被称为“外滩第一楼”,因为当时它确为外滩地区最高的一幢大楼。
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
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商旗昌洋行。
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
1913年由麦克信恩公司投资,重建了新大楼,故原名为麦克信恩大楼。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石油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
世界三大石油垄断组织,美孚排名第一、亚西亚排名第二、得士古排名第三,纷纷看上中国的市场,并分别于1900年、1907年和1914年在上海设立公司。
外国石油公司采用卖油送油灯的促销手法,很快在上海打开了销路,抢占了中国市场。
亚西亚石油公司的油产品销售数量,占当时中国的四分之一。
1950年,亚西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
此后大楼分别有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司使用。
1996年房屋置换,该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原有西文名称:McBainBuilding,AsiaPetroleumCompany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当您一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 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
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
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
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
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
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
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
上海总会,原来是外国人、达官富商寻欢作乐的场所。
当时实行对会员开放,只有外国领事馆人员、工部局﹑巡捕房上层人员以及军官、外商洋行等外籍职员才有资格当会员。
即使有中国人,也多为买办之流。
太平洋战争期间,上海总会关闭,抗战结束后恢复。
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 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原有西文名称:ShanghaiClub,BritishClub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如果有人要问,上海哪幢大楼最早采用框架结构?那就是有利大楼!有利大楼建于1922年,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
大楼设计采用新文艺复兴时期特征,以正门为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外墙装饰吸收了巴洛克的艺术风格。
大楼高六层,转角处有一小塔楼,使用变形的古典柱式,整个建筑布有丰富的雕刻装饰图案。
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
洋行主营进出口贸易兼保险。
1918年洋行倒闭,房产被保安、保家两保险公司收买,被改称为“联合大楼”。
1922年,大楼被拆除重建。
1937年抗战,华商保险业纷纷内迁重庆,有利银行购得了大楼的产权,由此该大楼被称为“有利大楼”。
解放后,大楼分别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地质矿产局使用。
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的办公楼。
原有西文名称:UnionInsuranceCompany,UnionBuilding,TheMercantileBankofIndia,London&China日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日清大楼是一幢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
大楼1925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外貌简洁,整幢大楼分为三段。
一、二层为第一段,三、四、五层为第二段,顶层为第三段。
五、六层之间有较深的挑檐,窗框周围饰有浮雕。
属欧洲复古主义风格。
因大楼原属日清汽船会社所有,故称为“日清大楼”。
十九世纪末,上海与国外的贸易逐步兴旺,航运业日盛。
1907年由日本大阪商船会社、日本邮船会社、大东汽船会社和湖南汽船会社合股组建了一家较有实力的轮船公司,取名日清汽船会社。
日清汽船会社当时为国内水运的主要公司之一。
1945年日本战败,日清汽船公司由中国政府接管。
日清大楼也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
建国后,大楼归海运局使用。
原有西文名称:TheNishinNavigationCompany元芳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成立,行址为外滩6号。
该楼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东印度式”建筑,原是一家拍卖行。
因银行建筑对安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1906年对旧楼进行了翻造。
改建后的大楼为假四层,砖木结构。
外形是具有维多利亚哥德式风格的市政厅式建筑。
外装饰带有浓厚的欧洲宗教色彩,底楼和二楼的窗户都是并列的落地长窗,窗框上端为扇形,顶楼正面对称并列的五个尖顶上原来都有十字架(现已被拆除)。
中国通商银行开办时由官商合股,采用汇丰银行的管理模式,早期的业务单据都使用英文,还聘请了洋人大班,并加入外商银行的同业公会。
历来的股东包括:李鸿章、杜月笙和张啸林等人。
1903年因出现大量通商银行伪钞而发生过挤兑事件。
抗战期间通商银行迁往内地。
20世纪20年代,通商银行为扩充业务,还购入隔壁外滩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因大楼西侧有元芳弄,故名元芳大楼。
该楼高四层,顶部两侧有方窟窿,外观为三段式,系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通商银行历来采用官商合股的模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
现房产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原有西文名称:TheImperialBankofChina,CommercialBankofChina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
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
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
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
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
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轮船招商总局(又名旗昌洋行,中山东一路9号)大楼建于1901年,系英商玛孔逊洋行设计,是一幢高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
外貌为新文艺复兴式,各层间都有明显的腰线。
底层是石砌的外墙,门窗为拱形木结构,第二、三层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后被改为房间。
外墙采用红色花岗岩石料,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内部楼梯曲折,木扶手和栏杆雕花显得十分精致。
这里原来属美商旗昌洋行,主要的业务是经营长江航运。
1867年后,与英商太古洋行在业务竞争中失败,被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收购。
招商局原是官商合办,1930年国民党接收后改为国营。
解放后大楼交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使用。
原有西文名称:ChinaMerchant’sSteamNavigationCo.汇丰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汇丰大楼在外滩西洋建筑群中是一幢较为突出的作品。
1923年,当时的英国人曾称之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间最华贵的建筑”。
该楼原是英商汇丰银行的办公楼。
汇丰银行是英国在华最大的金融机构,1864年创办于香港。
1865年,汇丰银行在上海设分行,最初是租借外滩1 9号中央饭店的房产,即今和平饭店南楼,1874年收购了海关南面的外国体育俱乐部的地产和草坪,建造了一幢三层楼的英国式建筑作为行址。
1921年,汇丰银行业务发展顺利,原三层的大楼也显得陈旧,房屋不够使用,准备重建,以每亩4千两白银购买了南面外滩10号美丰洋行和11号别发洋行的房产,连同老楼,占地面积大大增加。
重新建造的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德罗洋行施工。
为求吉利,奠基时传说请风水先生择日,并埋下了大量的各国金币。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属新古典派希腊式,平面呈方形,楼高五层,二至四层有六根罗马科林斯式柱,五楼中间有半圆形希腊式穹顶,高二层,整幢大楼显得古朴、典雅。
大门内有高近20米的穹顶大厅,上层四周呈八角型,每个方向的壁面及穹顶均有彩色马赛克镶嵌组成的大型壁画。
画面的内容分别是汇丰银行设在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八个城市分行的建筑。
主画面是象征该城市的女神。
穹顶壁画的内容是希腊神话中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有太阳神、谷物神、月神相伴左右。
外圈的12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壁画。
仰头看去,壁画五彩缤纷,雄伟亮丽,令人叹为观止。
汇丰银行大楼1921年5月5日奠基,1923年6月13日竣工。
当时的造价为1000万元,据说占外滩所有建筑造价的一半以上(当时海关、沙逊、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建造)。
太平洋战争后,该楼被日本横浜正金银行占用。
抗战胜利后,汇丰银行迁回。
新中国成立后,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收买并作为市政府办公楼。
1 995年市政府迁往新址。
现大楼使用单位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原有西文名称: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大楼自建成以来,一直是代表象征上海的主标志性建筑之一。
早期的外滩海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官衙式建筑,建于1 857年,三进楼房,中间有天井厅堂,两边是厢房,牌楼式的大门。
1891年,上海道台对旧海关建筑进行重建,由英国人设计,国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施工。
1893年底,一幢中间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楼,两边为对称的三层尖顶副楼的江海北关建筑落成。
到1 923年,原江海北关已不敷使用,相邻的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完工,外滩的其它大楼也多次重建。
于是决定再次拆除重建新楼。
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于1927年12月19日建成。
大楼的主建筑面对黄浦江,高8层,上面还有三层楼高的钟楼,共11层。
外观设计采用希腊新古典风格,框架式钢筋结构,东面底部二层基座使用大量花岗石砌成。
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形成门廊,进入大门是海关大厅,巨大的天然大理石柱上布有贴金花纹,近大门中央有一个正八角形穹顶,顶部八个侧面各有一幅不同的帆影海事彩图,精美无比。
原有西文名称:CustomHouse海关大楼最着名的是那四方形的钟楼,大钟有四个钟面,直径各为5.3米,当时为亚太地区之冠。
紫铜的时针长2.5米,重36公斤,分针长3.16米,重60公斤。
钟楼内有3个钟锤,最大的重2吨,另2个各重1吨。
钟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达156米。
每次上发条需要4人操作,花1小时才能完成。
大钟用二种钟声报时,每15分钟,由4口小钟敲出有节奏的音乐声,每逢准点,十几吨的大钟被准时敲响,声音浑厚雄壮,回音可达10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