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第二章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五.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
1. 剪切角 2. 相对滑移或剪应变 3. 变形系数 a / l
六. 前刀面的挤压与摩擦及其对切屑变形的影响
特征:使切屑底层靠近前刀面处纤维化,流动速度 减慢,甚至滞留在前刀面上; 切屑弯曲; 由摩擦产生的热量使切屑与刀具接触面温度升高。
1. 2. 3. 4.
七. 积屑瘤的形成及其对切削过程的影切 屑的情况下,加工一般钢料或其他 塑性材料时,常常在刀具前刀面粘 着一块剖面有时呈三角形的硬块。 它的硬度很高,通常是工件材料的 2~3倍,在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能够代替切削刃进行切削。这块冷 焊在前刀面上的金属就叫积屑瘤。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一. 国内外切削理论研究概述
1. 2. 3. 1870年,俄国学者基麦就开始了切削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塑 性金属的切削过程是由挤压产生的剪切过程。 1913年~1916年,乌沙丘夫的研究使人们对切削过程的认识 由外部深入到内部。 1907年,美国学者泰勒(Taylor)发表了(On the Art of Cutting Metal)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切削速度与刀具耐用度关 系式(著名的泰勒公式),对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1年,美国学者麦钱特(Merchant)发表了(Mechanics of the Metal Cutting Process)的著名论文,提出了塑性金属 切削是剪切过程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剪切角的理论公式。
4.
5.
6.
在Merchant之后,诸多学者对剪切角的理论推导,剪切角与变形 的关系以及切削速度对切屑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美国 学者李-谢弗、苏联学者佐列夫、澳大利亚学者奥克斯利、日本学 者中山一雄、日本学者臼井英治、华裔学者赵佩之、美国学者阿尔 伯莱特等都各自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81年起,在刘培德教授的带领下,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切 削原理与刀具教研室的多位老师开展了切削理论的研究。取得的成 果有: 提出了正交切削时刃前区应力分析的新模型(带弯矩的切削力学模 型) 证明了切削过程中存在弯矩,弯矩的存在使切屑发生弯曲。通过一 定手段控制弯矩的大小及正负控制切屑的卷曲与折断,从而发展了 断屑理论。解决了诸多生产难题,如上海宝钢无缝钢管厂在西德产 数控车床上螺纹加工的断屑问题。
2. 第Ⅱ变形区(摩擦变形区)切屑与前刀面相互摩擦的区 域。 3. 第Ⅲ变形区(加工表面变形区)已加工表面与后刀面相 互接触的区域。 特征:已加工表面受到切削刃钝圆部分与后刀面的挤压 与摩擦,产生变形和回弹,造成纤维化和加工硬 化。
四.第一变形区内金属的剪切变形
特征:沿滑移线的剪切变形,以及随之产生的加 工硬 化。
降低切削速度,使切削温度降低,粘结现象不易产生。 增大切削速度,使切削温度升高,粘结形象不再产生。 采用润滑性能好的切削液,减小摩擦。 增加刀具前角,以减小切屑与前刀面接触区的压力。 适当改变工件材料的加工特性,减小加工硬化倾向。
3.
影响积屑瘤产生和大小的因素
金属材料的硬化程度 刃前区的温度与压力
4.
积屑瘤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实际切削前角增大 实际切削厚度增大(背吃刀量增大) 使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积屑瘤的突出部分不光滑使加 工表面变得粗糙) 对刀具寿命有影响
5. 防止积屑瘤产生的主要方法

2.
积屑瘤是如何产生的?
切屑与前刀面(由于相互摩擦变得非常洁净)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产生粘结(冷焊);切屑 从粘在刀面的底层上流过,形成内摩擦;如果 温度和压力适当,底层上面的金属因内摩擦而 变形,也会发生加工硬化,从而被阻滞在底 层,粘成一体;粘结层逐渐长大,直到该处的 温度与压力不足以造成粘结,积屑瘤就生成了。
作用在切屑上的力 剪切角与前刀面摩擦角的关系 前刀面与切屑底部的摩擦情况 影响前刀面摩擦系数的因素
恩斯特(Ernst)和麦钱特(Merchant)剪切角公式


4


2

o
2
李-谢弗(Lee-Shaff)剪切角公式


4
o
影响前刀面上摩擦系数的因素
工件材料:工件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大,摩擦系数会略 有减小。 切削厚度:切削厚度增加时,正应力随之增大,摩擦系 数会略有减小。 切削速度:随切削速度的增加,摩擦系数一般是先增大 后减小。 刀具前角:在一定速度范围内,前角越大,摩擦系数越 大。
二. 研究金属切削过程的实验方法
1. 2. 3. 4. 5. 6. 侧面方格变形观察法 高速摄影法 快速落刀法 扫描电镜显微观察法 光弹性、光塑性试验法 其他试验方法(显微硬度测量、X射线衍射法、测量切削力、切 削温度等的仪器和方法)
三.变形区的划分
1. 第Ⅰ变形区(基本变形区) OA与OM之间是切削层的塑性 变形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