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教一体,师生共同成长(精)

研教一体,师生共同成长(精)

研教一体,师生共同成长——《简便计算》的教研案例【活动背景】: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其中“简便计算”更是计算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学生学好了简便运算,既能提高计算速度,又能巩固运算定律,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但在五年级的一次作业的批改中,学生简算错误类型统计如下:现象一:25×(4+40) 25×(4+40)25×(4+40)=25×44 =25×4+40 =25×4×40=1100 =140 =4000(占17%)(占21.5%)(占12.5%)现象二:216÷27 (空着不做占13.9 % )216÷27=8 (列竖式占10 %)216÷27=216÷3×9=648 (占3.6 )%216÷27=216÷3÷9=8 (计算出错占5%)216÷27=216÷3+216÷9=96 (占3.6)%现象三:9.36-(0.33+1.36) 9.36-(0.33+1.36)=9.36-1.39 =9.36-1.36+0.33=7.67 =8.33(占3.5%) (占17%)从以上作业中发现,学生对于简算遗忘严重,错误率极高,让人触目惊心。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数学科组实行了聚焦课堂,引导教师在常态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教学,以求促进学生的成长;聚焦课堂,引导教师切实从课堂实践出发,提升教师的各种能力,以求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我们数学科组把这次的教研活动定题为“研教一体,师生共同成长”。

在活动之前我们查阅相关计算的资料,了解“简便计算”的内涵与地位: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所要学的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而“简便计算”属于“数的运算”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是指学生能够根据相关算式的特点,依据四则运算定律或性质,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运算程序,使运算达到简便易算的过程。

但简便计算不应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能、一种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来教学,更应该成为借助于运算定律的理解与掌握来比较与优化计算方法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意识的重要内容。

根据计算的地位与本校学生在简便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特意举行本次教研活动。

【活动目的】:1、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以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2、以“简便计算”为课例,让不同年级阶段的老师都对“计算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计算课上得活跃,上得实在。

3、以四年级学生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使学生简便计算的技能和优化意识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4、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将简便计算的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性。

【活动时间与安排】:2008年3月至4月(共四周)第一周:选定课例,共同研讨第二周星期一或二:初次尝试,发现不足第二周星期五:再次尝试,力求进步第三周:总结活动,撰写感想第四周:畅谈感受,共享收获【活动过程】:一、选定课例,共同研讨。

通过调查了解,分析现状后,我们数学科组选定了第三单元中P44的例4进行研讨。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数学科组达成了共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乘法的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实际的具体的问题,灵活选用简便的方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体会简便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在实际问题中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择优而用的意识。

二、初次实践,发现不足、从图画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初次尝试后,针对本次尝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数学科组马上进行了一次反思与交流。

在反思与交流中,教学本节课的老师先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数学科组的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评价本节课的优缺点,结合实际出现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更进一步。

执教者黄老师:在这一节课中,我力求体现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于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我把简便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

但由于在学习新知时对学生的引导比较少,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所以出现课堂中虽感觉很热闹,计算方法多样,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提高,学生的计算方法并没有优化的情况。

同年级的钟老师:因为学生对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较容易混淆,所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应该先复习复习这方面的知识。

可以先加插一些填空题作为复习。

如4×7×25=()×7运用了()等。

林老师: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但作为教师,应善于合理地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适合的时机加以点拨,可别乱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课堂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叶老师:在教学中老师的确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学生简便计算方法变成了学生喜欢怎样算就怎样算,没有培养学生优化的意识。

学生所谓的简便计算其实许多都是不简便的。

的确,“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理念之一。

但在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算法后,教师应在这时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控引导。

引导学生比较讨论,择优而用。

我的感觉是:对于学生多样的算法,一定要优化,一定要使学生在优化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算法和感悟算法。

周老师:计算课本是比较枯燥的内容。

老师虽有意识想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练习的设计不够衔接,没有一定的联贯性,感觉很生硬。

我觉得,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要体现出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

趣味性: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现实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越近,越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而现实性的问题,使简便计算的教学价值充分体现。

挑战性:儿童是乐于“探险”,喜欢钻研的,存在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再次尝试,力求进步根据第一次尝试所出现的问题和我们数学科组的共同研究,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看图画,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认识“一打”是12个。

、提出问题,重点解决“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四只小动物各拿着一个数经过第二次的尝试后,我们数学科组在同一天内进行了课后交流。

大家都感觉到再次尝试的进步,主要体现在:1、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角色则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2、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从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简算能力,使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当学生已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初步体会“优化”时,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在这个时候,黄老师并没有盲目地给学生要求掌握书本中的第一种方法就是最优化的方法,这体现出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出了老师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3、老师的驾驭课堂、灵活调控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当学生在小组合作时,黄老1258?师就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一丝困惑时,黄老师就不适时机地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顿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窍。

其实,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机智的一种能力提高。

4、在巩固练习阶段,老师设计的“闯三关”游戏,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乘法的简便计算,并且能完整地说出计算的算理过程。

我觉得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才是亲切的、自然的、具体的、有趣的、有效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当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那计算就不再是单纯而枯燥的数字计算,而是一项很快乐、很精彩的游戏计算。

再看再次尝试后学生的作业反馈。

(作业内容如下:1、16×125 36×25 32×25×125 88×1252、有125面彩旗,每面彩旗用布88平方厘米,共用布多少平方厘米?)全班45人,正确率达93%,全班还有3位同学由于粗心大意而出错。

从这一次的尝试来看,我们数学科组的每一位老师对计算课的教学有了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每一位老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激发起来了,老师们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从这这一次尝试来看,学生在生活情境激趣下积极地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算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运用各种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展现出学生无限的创意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尝试,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总结活动,撰写感想在第三周星期五,我们数学科组长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经历了两次的上课、听课与评课后,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好好想想,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第四周的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

五、畅谈感受,共享收获感受一: 2008年4月4日阴星期五教中求思,不断促我成长黄××(执教者)回顾本次的教研活动,我的收获挺多的。

(1)在这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可谓是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与教学机智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各位数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自己所上的两次《乘法的简便计算》进行了反思,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尝试新方法,努力改进教学方式。

(2)在这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在这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节成功的课是集众家之长,通过集体的智慧力量而成的。

在教育这一块“责任田”中,我希望能与所有的老师置身其中,共同耕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