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地理科学学院英语双专业08春季6班16号109012008052洪**指导老师闫**【摘要】本文先阐述了非语言交际的性质与功能,并论述了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然后结合例子,重点分析常见非语言语用失误,并提出规避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规避1.非语言交际概述1.1非语言交际定义人类社会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二者共同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载体,语言交际是建立在语言上的交际形式。
按照Malandro和Barker(1989)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即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其交际方式包括了眼神、表情、身势、手势、体距、沉默、服饰、时空利用、副语言等。
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具有不同非语言交际特征,他们在谈话时使用的手势、体态及表情等非语言要素往往无意中流露出其民族征及文化特色,如汉族人喜欢用手指刮脸皮羞人,欧美人常常用飞吻来表达亲呢和友好,用耸肩表达不知道、失望或者让步等意思,日本人常用微笑表示抱歉,英国人与人交谈喜欢保持一定距离……而同种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形成一个O型表示OK、很棒、好极了,而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币,在法国表示零的符号或“无价值”,在巴西和某些地中海国家却带有猥亵的含义。
1.2非语言交际特点受到文化教育偏见及语言交际的明显性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在生活当中往往更关注语言交际。
然而对比单纯依靠声音效果传达交流信息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具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渠道获取信息,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往往比语言交际效果更佳显著。
国外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
Ross(1974)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
二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势语)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
Crant和Hennings(1971)认为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
Mebrabian(1968)认为93%的信息效应源自非语言因素。
相对于语言来说,非语言交际有非结构性、非语言性、连续性、含蓄性、自然性、固有性等特点[1]。
首先,非语言交际无稳定结构结构、可因时因地变通;其次,某种文化中的同一个非语言交际信号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往往有不同定义,通常不如语言信号精确;再者,人们用语言交际是有时间限制的,而非语言交际信号无时不在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交际被认为是一种“无声语言”,它通常是以更微妙和含蓄的方式传递信息的;而且,人们进行非语言交际时,常常是很自然的和下意识的;最后,非语言交际不是靠后天习得,而是依赖于先天的本能的。
1.3非语言交际功能非语言交际的性质决定其特有的功能。
学者们一般把他们归纳为六个方面的功能:重复(Repeating)。
人们常用非语言信息来重复他们所传达的语言信息。
如当人们说出“停下”这个词的同时,还会做出表示同样意义的手势。
否定(Contradicting)。
在很多时候,非语言行为会发出与语言意义相反的信号。
比如某人说自己是放松的,可声音和双手却在颤抖。
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不用讲话,只用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传递同样地信息。
如当环境很嘈杂时,我们将食指竖在唇前,则传达出和“请安静”这句话相同的信息。
补充(Complementing)。
非语言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修饰和描述的作用,为其表达更丰富的内涵。
如我们在道歉时,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那么这个道歉就会显得更为诚恳。
强调(Accenting)。
头和手的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的作用。
例如,讲话人说:“我们一定要消除恶势力!”同时头向前倾,伸出手掌用力向下按,以表示态度的坚决。
调节(Regulating)。
人们经常用非语言的行为来调整及掌握交际过程。
它有助于我们控制整体情况。
交谈时,用手势、眼神、头部动作或停顿暗示自己要讲话、已讲完或不让人打断[2]。
非语言交际的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交际双方顺利地完成交际过程。
Leather(1986)对非语言交际功能的意义曾做出明确的解释:第一,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语境中起着决定其含义的作用;第二,通过非语言符号表达的情感更为准确无误;第三,非语言符号传达的信息不会被歪曲,相对来说真实无欺;第四,非语言符号具有超交际(metacommunicative)功能,交际者往往依赖非语言暗示来判定交际者的竟图,以达到高质量的交际的目的;第五,非语言符号的暗示作用可以更有效、省时省力地传达信息;第六,非语言符号适宜间接地传达隐含的示意,即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交际内容。
非语言交际凭借特有的功能,成为和语言交际同样重要的交际形式,促成交际过程的完整性。
2.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2.1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跨越文化区的各种形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使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重要课题。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同样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
2.2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的所具有多维性更能使交际者在实际交流当中有效地传递消息,减少消息的重复和浪费,它的各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跨文化的交际双方克服语言障碍,顺利地完成交际过程。
可以说,非语言交际一方面增强了语言交际的力度,帮助交流双方理解语义;另一方面又弥补了语言交际的不足。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若能正确理解和运用非语言交际可以帮助克服过程的语言障碍,提升沟通质量,反之则会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难度和误解。
3.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制约因素及问题3.1非语言交际的制约因素非语言交际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语境和文化差异。
一方面,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
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3]。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非语言交际问题的更主要的原因于文化。
除少数人类所固有的出自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外,大多数非语言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某种社会共同习惯。
同时,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常常决定着一定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及其效果[4]。
3.2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们对本文化的非语言行为习而不察和一定程度的优越感,对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缺乏了解或理解偏差,极易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困难和交际失误。
下面分别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个方面举例说明非语言交际行为失误。
3.2.1体态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人体各部分动作和基本礼节动作。
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
比如,在大多数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都表示“是”,但在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当中则用点头表示“不”。
因此我们在与这些人群交流中要特别注意这一身势表达,避免误解。
还有,我们常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来表示“胜利”。
有些人不注意,常会把手背对着观众,而这个手势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若是与外国友人合影时做出这一手势岂不尴尬?3.2.2副语言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是有声语言交流中因声调、音量等因素伴随产生的信息。
副语言语用失误是一般是由于对沉默、话语转换的把握不当,或是对一些非语义的声音使用不当造成[5]。
比如,在东方有“沉默是金”的说法,中国人往往把沉默当成一种美德,用沉默来表达丰富的内涵,如默许、保留、思考或反对。
有时,沉默只是用来表达礼貌和谦卑。
而英美人对这种沉默往往感到极不舒服,因为在英语国家里,只要听清了问题就必须作答,即使文不对题,也比沉默不语强。
当他们发出的信息得到的只是沉默,他们有一种不受尊重的感觉。
因此中国听众在面对英语国家人的谈话、报告或讲授时若只是静静倾听,不以明确声音做出反应,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挫败。
3.2.3客体语客体语包括服饰、化妆、皮肤、气味、个人用品、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客体语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也常有发生,主要还是跟文化差异有关。
例如,中国女孩皮肤白为美丽的标志,希望自己的皮肤白嫩,通常有意识地避免暴晒。
而欧美人则认为晒黑的皮肤才是健康、财富和休闲的表征,他们喜欢在晴朗的天气躺在户外草坪上或海滩上晒日光浴。
再比如英语国家的人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体味被别人问到,无论男女都喜欢使用香水来掩盖他们认为不好的体味,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不会有普遍使用香水的现象,尤其对男士更是少用,若是有男士使用浓郁香水甚至可能被认为有点儿娘娘腔。
3.2.4环境语环境语包括空间和时间信息。
环境语语用失误也就是指对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的处理不当。
例如,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谈话双方站得近些是表示友好。
而英国人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
当阿拉伯人与英国人交谈时,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阿拉伯人往前移动,英国人则不停往后退以保持合适体距。
当谈话结束时,两人可能偏离原先站的地方很远。
关于时间信息方面,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时间的单一性(monochromic-time or M-time)和时间的多样(polychromic-time or Ptime),或称单时制和多时制[6]。
单时制的人们把时间看成可以分割、但不可以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
他们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时刻都有一种时间的“紧缺”感,既珍贵又固执,强调日程的安排,强调准时和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安排的时间一结束,不论完成与否必须停止,不能影响下一件事或让下一个人等候。
他们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失约,预约和守时是一种社会风俗。
而多时制的人们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对计时、用时更随意,灵活性强,对待时间比较松散,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常常同时与几个人谈话或同时办几件事。
他们不太重视预约,赴约、看朋友的时间也很少确定,守时也不那么严格,便有预约也常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应属多时制文化模式,而美国属于单时制文化模式。
在中美两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注意到这种文化差异,往往在赴约、交谈时间的把握上出现问题或引起误解,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缺乏非语言交际意识、和基本的非语言交际常识,常常出项语用失误等非语言交际问题,影响沟通有效性,有时还可能造成误解或尴尬局面。
事实上调查研究显示,非语言符号相对于语言符号更容易引发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干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比语言行为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