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四讲 聊斋志异之婴宁

第二十四讲 聊斋志异之婴宁

第二十四讲聊斋志异之婴宁教学目的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课前预习:(1)学生搜集关于蒲松龄的生平简况。

(2)关于《聊斋志异》的由来及其艺术风格。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初步通读全文。

一、导入1、由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写过一副的对联导入新课: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了解的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教师适当补充说明。

(1)关于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一生主要活动时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

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关于《聊斋志异》A、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B、艺术特色:(1)鲁迅先生评价:“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艺术特色:洗练和宏富的统一;奇谲和质朴的统一;含蓄和犀利的统一;委曲和真挚的统一。

(3)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

二、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在同位之间讲述〈婴宁〉的故事梗概。

有条件的可收看电视剧〈婴宁〉。

理清故事发展脉络: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

作业:(1)进一步阅读文本。

(2)勾画出表现婴宁性格特点的句子,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三、有关蒲松龄的三大苦难1、生活之苦: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

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

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

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

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

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

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

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

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

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

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

2、科举之苦: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

这是为什么?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的。

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跟踪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写,也有人物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像小说。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考官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

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

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

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

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

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

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

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

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

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

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

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

蒲松龄参加乡试,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

这样一来,蒲松龄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都考。

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

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

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坏了坏了,越幅了。

“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

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

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

我们现在看,简直太可笑了,文章写得好,隔了一页,就要取消资格!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吓呆了。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

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成为贡生。

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

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

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

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

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县有没有空出名额来。

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

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

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

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

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

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

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写作之苦: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

我们现在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

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

《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

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贤惠到什么程度呢?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

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

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

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

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大家就要问了,那他为什么能够写这么多这么优美的爱情故事?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推测过。

(想象聊斋中的故事,弗洛伊德,梦)关于《聊斋志异》的现代评价: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