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1 .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3 .全民教育指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事实上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4 .终身教育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模式。

5、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的挑战是: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应把握本地区人口增长预测,做好发展学前教育的准备。

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和死亡率,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从胎儿保护、胎教以及从0岁开始教育。

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形式,发展适宜农村的学前教育。

第二章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哪些变化?(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2)经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实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3)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4)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简述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表现在:(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第三章l.儿童的发展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成熟势力说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儿的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

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儿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

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暂时影响儿童的发展速度,但最终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3.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率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4.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5.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6.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7.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根本看法。

8.社会本位儿童观在古代,人们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根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

9. 人本位儿童观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儿童观,是个全新的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

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所有的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简答l.什么是发展?儿童发展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儿童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的和心理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2.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是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这程。

这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皮亚杰强调儿童自身成熟一前提条件。

也强调了后天不断地练习与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3.布龙芬.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主要内容是:认为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等各“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对儿童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4.简述个体发展的规律。

个体发展的规律表现在:(1)个体发展由简单到复杂;(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5.简述个体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发展具有阶段性。

6.现代社会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4)儿童通过活动来发展;(5)儿童身心应该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6)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7.简述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三种作用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作用只是使用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

第三种模式是“诱导”,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与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l.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观应明确哪些观点?(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分析说明略)。

2.联系实际分析现代社会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4)儿童通过活动来发展;(5)儿童身心应该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6)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联系实际分析略)。

第四章第五章1. 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 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3. 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是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其最终结果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简答1.简述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2.(1)我国的教育方针;(2)社会发展的需要;(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2.简述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

3.(1)培养全面素质;(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3.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的原因是什么?4.(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2)家长的功利需要;(3)应试教育的压力。

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什么?(1)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5.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 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教育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a. 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b. 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c. 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d.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分析略)。

2.试举例说明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应该说,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

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社会、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加以理解,使每个儿童能够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分析题: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

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

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

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教育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社会上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

以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这种做法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

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a.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b.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c. 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d.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1 .活动区是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

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2 .活动区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