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二 一三年八月目录前言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湾南畔,是连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大板块的重要结合部,战略位置重要,土地资源富足,发展潜力巨大。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发展和“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引导先导性强、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环渤海南岸经济聚集带的重要增长区域、高效生态经济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极,构筑与中心城区双核驱动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突破滨海加快蓝黄战略实施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决定》等,特制定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范围陆域总面积约67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公里,海域面积510平方公里,下辖大家洼、央子两个街道。
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
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目标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编制相关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和山东科学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土地资源丰富,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在带动全市转型发展,促进全市乃至蓝黄“两区”科学发展、支撑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优势(一)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湾南畔,东临青烟威城市群,北靠京津冀都市圈,与辽东半岛、天津滨海新区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大板块的重要结合部。
距潍坊市中心30公里,距潍坊港2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
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济青、荣乌高速公路连接区内外,贯通南北的潍日高速加快推进,益羊、德龙烟铁路将滨海与中国铁路大动脉相连接,区内潍坊森达美港为中国一类开放口岸,可直接通航世界各地。
(二)资源禀赋优势突出。
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区内大部分为工业用地,集中连片分布,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
海岸线长69公里,浅海滩涂20余万亩;随着沿海防潮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将持续增加。
地下卤水、地热、风能等资源丰富,其中地下卤水静储量6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原盐和溴素生产基地。
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鱼、虾、蟹、贝、藻等资源丰富,是全国着名的“贝类之乡”。
(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开发区已形成以盐化工、精细化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临港物流快速发展,海洋化工产能居全国前列。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实现利税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亿元、148亿元、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为::。
借助丰富的土地资源、先进的发展理念和高起点规划的引导,将为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高水平推进园区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支撑,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四)科技人才支撑能力较强。
潍坊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700多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拥有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7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1家院士工作站。
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研发机构18家,市级技术中心45家;2012年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0家,专利申请达607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特别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建设高层次技能人才基地提供了重大机遇,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的科技人才支撑。
(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较快。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12年新引进外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4105万美元,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15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168万美元,出口总额达到66943万美元。
随着产业配套协作能力的加强,对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智力资源的吸引力显着提高,开放型经济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六)政策叠加优势突出。
享有国家和省支持蓝黄“两区”发展的政策、省支持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政策,以及市级更具激励动力的“飞地政策”,有利于借助政策优势,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和企业、项目加速向滨海区集聚发展。
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到位,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推进,集成效应日益显现,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二、机遇和挑战(一)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助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集聚各种资源要素,推动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产城一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提高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建设美丽新城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洋经济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家正在研究环渤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为其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国家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发展经济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挑战。
产业发展刚刚起步,配套协作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面临一定挑战;重大交通设施相对滞后,港口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支撑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为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风暴潮威胁较大;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对资源、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争夺将不断加剧。
三、战略意义加快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有利于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极,强化对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强化对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支撑,完善全省乃至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有利于统筹海陆资源开发和海陆产业培育,推动高效生态经济与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蓝黄“两区”融合发展;有利于率先建立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提高永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围绕主题主线,深入实施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实行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统筹推进,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着力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构建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着力推动产城一体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互动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集聚要素资源、集聚创新功能、集聚高端产业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成为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重要增长区域和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极,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发展原则——园区带动。
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优化园区布局,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强化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要素资源、项目和产业向符合功能定位的园区集中布局,提高园区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和综合配套能力,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规模优势强、产业集中度高、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大的园区,放大园区支撑经济发展、引领全市转型升级的带动示范作用。
——集聚拉动。
顺应产业集群化、生产基地化趋势,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基地型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企业集群→特色园区的思路布局发展;发挥区内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高端高质高效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创新驱动。
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建设改革实验区,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自主发展的主体地位;实施招院引所、招才引智行动计划,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孵化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合试验区,打造高层次技能人才队伍,推动产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的轨道上来。
——合作推动。
落实“飞地政策”,加快推动各县市区特色园区建设;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搭建合作平台,畅通合作渠道,鼓励市外投资者建设“区中区”、“园中园”;加快推进滨海中外合作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基地,创新利用外资模式,扩大对外开放层次。
——港区城联动。
加强港口建设,扩大通过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放大对全区的整体带动效应;遵循“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统筹港区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美化,统筹推进“智慧港”、“智慧园区”和“智慧小镇”建设,建设“智慧新区”,提高集聚产业和人口功能,推动港区、新区和新城联动发展。
三、发展定位立足山东半岛,服务环黄渤海,面向东北亚,重点建设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重要增长区域、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先行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和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极。
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重要增长区域。
抓住国家统筹推进环渤海经济带规划发展的机遇,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对接环渤海大通道建设,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促进与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对接与合作;加强配套协作能力建设,搭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密切跟踪国家关于新区设立的政策动向,争取建成国家级新区,打造支撑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发展的重要区域。
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先行区。
充分发挥蓝黄“两区”政策叠加优势,依托临港产业区和海洋经济新区,把培育环境友好产业和海洋优势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滨海旅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蓝黄“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