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对应学生用书P35)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可憎.(z ēng ) 2.踌.躇(ch óu ) 3.诰.命(g ào ) 4.盘桓.(hu án ) 5.妆奁.(li án ) 6.衣衾.(q īn ) 7.装殓.(li àn ) 8.戛.然而止(ji á) (二)多音字1.差⎩⎪⎨⎪⎧差.遣(ch āi )参差.(c ī) 2.监⎩⎪⎨⎪⎧ 国子监.(ji àn )监.牢(ji ān ) 3.粘⎩⎪⎨⎪⎧ 粘.贴(zh ān )粘.液(ni án ) 4.拗⎩⎪⎨⎪⎧ 拗.不过(ni ù)拗.口(ào )拗.开(ǎo ) 5.揣⎩⎪⎨⎪⎧ 揣.知(chu ǎi )挣揣.(chu ài ) 6.冠⎩⎪⎨⎪⎧冠.冕(gu ān )沐猴而冠.(gu àn ) 二、写准字形《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

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

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洋洋得意了。

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1.⎩⎪⎨⎪⎧ y ì(肄)业酒s ì(肆) 2.⎩⎪⎨⎪⎧ 竖旗g ān (杆)立g ān (竿)见影 3.⎩⎪⎨⎪⎧ 招zhu ì(赘)桀ào (骜)不驯 4.⎩⎪⎨⎪⎧ 九xi āo (霄)云外元xi āo (宵)节 5.⎩⎪⎨⎪⎧ 伏sh ì(侍)对d ài (待) 6.⎩⎪⎨⎪⎧ di àn (玷)辱zh ān (沾)染 7.⎩⎪⎨⎪⎧ ji ǎo (侥)幸r áo (饶)恕 8.⎩⎪⎨⎪⎧直du ō(裰)点zhu ì(缀) 三、用对词语1.抚养 扶养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2.光天化日:文中比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3.面如土色:形容极度恐惧,面容失去血色。

4.大吹大擂:本义为用力吹喇叭或击鼓。

现多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吹嘘。

5.沈鱼落雁:即“沉鱼落雁”。

鱼见了人沉入水底,雁见了从天上落下,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6.闭月羞花:使月亮躲藏,使花朵害羞,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也作“羞花闭月”。

7.珠围翠绕:文中形容华丽的陈设装饰。

有时也形容女子服饰华丽或形容美女侍从众多。

8.宴尔新婚:形容新婚欢乐的情景。

也作“新婚燕尔”。

(对应学生用书P36)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作品: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评价: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参透时世,揭露丑态吴敬梓的一生,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

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很容易察觉到。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不愿参加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赏情节1.匡超人“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集中地体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这两件事上。

试结合所选文本分析说明。

[明确]第一件事是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

潘三犯事被官府拘押,受过其恩惠的匡超人本当设法营救,至少应到狱中探望,方合朋友之义。

但当他知道潘三案可能牵扯到自身时,原先的恩情就都抛到脑后了。

他唯恐祸及己身,于是,赶紧逃走,去投奔京城的老师去了。

又不好跟自己的妻子说真话,就编谎言,妻子不从,就再三威逼。

其言语的急切、行动的迅速,表现了内心的急功好利。

当潘三托人从狱中捎话给他,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用一套虚伪的官话挡驾,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和势利。

当蒋刑房对此提出疑问后,匡超人则赤裸裸地露出了忘恩负义的嘴脸。

第二件事是匡超人的停妻再娶。

匡超人本已有妻室,却因为自己的丈人是抚院的差,唯恐被人小瞧,就称自己没有妻室。

虽然李给谏把外甥女嫁给他时有所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还是让他把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赏人物2.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3.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匡超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明确]害怕自己被揪出来,同时交代匡超人干过罪恶勾当。

4.下面的句子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心态?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明确]厚颜无耻,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5.匡超人听见自己的妻子死了,止不住落下几滴泪来,这说明他确实为失妻而悲痛吗?[明确]这几滴眼泪是硬挤出来的,虽有丧偶时的痛楚,但又想到自己的辛小姐,其内心定是转悲为喜的。

赏技巧6.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儒林外史》主要的写作手法之一。

请结合文本,对这一手法进行分析。

[明确]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小说的风格,在节选的第二十回中仍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

比如,匡超人对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露了丑,作者把他客观地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但匡超人无智且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

再如,做官之后,对家人的嘱咐,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之情。

匡超人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子弟最终堕落为士林的丑恶之人,责任到底在谁?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

从文中所写来看,在他的身上,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他的腐蚀最为明显。

在封建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

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溜须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观点二:责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

人很难改变黑暗的社会,但可以坚守自己的操行。

如果在自己周围形成一道坚强的精神屏障,做到百毒不侵,那么就能够使得你在任何复杂、任何污浊的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对应学生用书P37) 1.鲁迅评《儒林外史》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

敬梓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历史学家冯沅君、陆侃如评《儒林外史》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其“大醇小疵”。

3.作家何满子评《儒林外史》吴敬梓的传统文化素养高,理性思维卓特,艺术创新精神突出,创造出一种颇似“生活流”式的艺术构架。

……《儒林外史》是历时性很强的一部小说,吴敬梓惊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重危机,所以它迄今还有烛照世相、特别是知识分子各色心态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他艺术灵魂里最可珍贵之处。

只有从历史文化的视野观照《儒林外史》,才能焕发其精神,此鲁迅之所以慨叹“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深意所在。

4.胡适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层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