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8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功利是纯现实的,而空寂则是纯理想的。
功利是纯物质的,而空寂则是纯精神的。
因此想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标榜着一种中和态度的人生哲学,显然是由中国北方农村经济下产生。
他们不耽空寂,但也不着功利,儒家的中和态度是笃实的。
墨家在当时,大概他们的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因而他们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了。
由笃实而走上艰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贪功利。
当时中国北方农村需要笃实,却不必太需要艰苦。
因此墨家思想终因其太接近计较功利,而没有儒家般易受人欢迎。
道家则较闲散,但又折向空寂了。
只有儒家在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之中道上,这是中国思想之正脉。
两汉儒生,都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他们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总仍还是要笃实。
董仲舒曾说:“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
”他们不能不担着实际生活的担子,但那担子压得不太重,不紧张,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可以让他们来求正谊明道。
所以他们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谋利计功,而确然成其为儒家态度。
到东汉以下,门第逐渐成长。
半耕半读的儒生,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
那时则老庄道士占了上风,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儿。
佛教在那时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
但南北佛教风气不同,北方佛教比较在社会下层生根,因此也比较笃实。
南方佛教则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尚玄想,尚清谈。
若说空寂,则南方佛教更空寂,后来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
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
人事牵犁,亦较北方轻减。
下及唐代,一辈士大夫,论其家世,比较还是北方传统占优势。
北方农村比较南方笃实,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长。
门第力量还在,每一个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还有家庭重负。
因此唐代佛学虽盛,而却重事功。
下到宋代,中国一切文化学术重心,逐渐南迁。
门第破坏了,小家庭制普遍了,士大夫一得科第,衣租食税,生事易足,生活担子更轻松,人事更宽弛,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
理学家说敬说静,总是在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遂能欣赏到这一种生活。
朱子说:“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
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
”其实敬也等如没事了。
只要你在没事时莫放纵,莫惰,莫骄。
莫惰了,又没事,便成了宋儒心中所认识的所谓敬的体段。
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总因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这些全是在比较轻松无事中才讲求。
宋儒亦讲明道正谊,但实在是个人身上的意味重了,并不像先秦儒家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
先秦儒讲的义与道,常指的政治性,社会性的,个人日常生活的意味比较淡。
因此宋儒好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
他们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但可说他们是崇信孔子的僧徒。
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只是慕效孔孟的道士。
(摘自钱穆《中国人的匆忙与闲暇》,有删节)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功利与空寂,分别代表着物质的现实与纯精神的理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标榜的中和的人生哲学不耽空寂,也不着功利。
B.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但仍保持笃实的本色。
C.佛教的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
不过,因为受门第影响,唐代佛学虽盛,却重事功;宋代小家庭制普遍,心地变得闲散。
D.宋儒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可以说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是慕效孔孟的道士,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于中国北方农村经济,相对于墨家和道家而言,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是中国思想之正脉。
B.董仲舒所说的“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表明两汉儒生既担着实际生活不太重的担子,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
C.在古代,墨家大概因为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所以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但其思想太接近计较功利,受欢迎度不高。
D.东汉以下,染上了空寂的味儿的老庄道士占了上风,而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的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佛教在南方和北方表现出不同风气,在社会下层生根的北方佛教比较笃实,而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的南方佛教则显得空寂。
B.南方佛教尚玄想,尚清谈,与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有很大关系。
C.宋明之理学家说敬说静,源于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而朱熹的言论则集中表现出敬其实也等如没事这一观点。
D.宋儒不像先秦儒家一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而在个人身上的意味很重,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的能力。
B项张冠李戴“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是“东汉以下”儒生的表现。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的能力。
D项“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文中并没有出现,无中生有。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的能力。
D项“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错,文中说“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联系前后文,“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的应该是“莫惰”、“莫骄”、“明道正谊”。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
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微软机器人“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
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
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是否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问题,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完成。
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无论是今天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摘编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是理性的,但它在文艺创作中的情感激发和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是相同的。
B.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能力排斥甚至否定,是因为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
C. 文艺创作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最后一个领域。
D. 人工智能作品过于抽象,不够完整,即便是颇具“艺术色彩”的绘画作品也只不过是元素的堆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既有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分析评价,也有对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价值意义的思考,立论深广。
B. 文章采用典型例证,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艺术创作的水平进行评价,事例翔实,分析深入透彻。
C. 文章在引证时,选用了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对立双方的观点,使立论更加全面,令人信服。
D. 文章在论证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时,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论证周密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有些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与人类的绘画作品已经很难区分。
B. 面对人类被人工智能超越、替代的趋势,我们应珍惜、维护自己独有的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
C. 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它的艺术创作可能由今天的被动输出,到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
D. 人工智能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学习和创作。
1. C A项,“是相同的”表述绝对。
依据第一段“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可知,原文只是假设“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且原文意思是不可能达到与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相同的地步。
B项,“是因为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错误,第二段原文为“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而基于……;另一方面……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可知,原文说了两个理由,故B项以部分代整体,故而表述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