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认识结构
1.通过寻找核心概念来确定论文话题。 2.通过快速搜寻表达观点的议论句(以段首句、过渡句为主) 概括段意,同时扫视材料是否与观点一致。 3.把握文章思路,认识文章结构。
“四重比对”:
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 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曲解文意 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 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对依据和结论,看依据是否有据合理,结论是否成立
1.范围、程度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
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 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
键词,如:全部、都、全、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 混淆范围、
一些、部分、所有、人人、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 程度不当
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延)、偶尔与往往、轻度与
可能、似乎等
• (十五)混淆或然和必然
• (十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十七)对原文论证的分析
• (十八)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
(一)有一种命题技巧叫“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念”(偷换词语、 偷换句意、曲解原文):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 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解析:C项将“选择”偷换成了“修正”,属于偷换词语。
六大命题手段
1.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 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 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 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或无中生有等现象。 3.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 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关键词,如:之 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
所以、是因为等 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
选项把原因给替换了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文中 的观点句、结论句)、论据(说理的依据,如事实材料数字等)、论 证(原因材料、条件材料与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因而高考命题者 就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等)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 面设题。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 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 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 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 门显学。 解析:将“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偷换为“不属于美 学的研究范围”, 属于偷换句意。
否有依据
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
理的逻辑关系
• 十八种命题技术:
• (一)偷换概念
(二)无中生有
• (三)强加因果
(四)因果颠倒
• (五)夸大事实
(六)扩大范围
• (七)以偏概全
(八)颠倒是非
• (九)主要与次要
(十)充分与必要
• (十一)表述绝对化
(十二)张冠李戴
• (十三)答非所问
(十四)混淆已然和未然
(二)有一种命题技巧叫“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
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 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1)增加了试题难度,增强了选拔功能; (2)重视了论述类文体的文体特证; (3)突出了阅读中思维能力的考查。
考纲在线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 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 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1.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
1.比较选项句中和 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
原文中陈述对象、 被陈述对象的位 置。 2.比对选项中原 因、条件、结论是
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 辑。 2.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 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 否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
主客倒置 无中生有 偷换依据 偷换结论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 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 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 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 此。 解析:问题在于:美学上的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是否“全在于此”? 应该看到,“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种 “抗争与拼搏”会振奋人心,激发观众和读者奋发向上、顽强战斗的精神 和意志,并进而追求“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原文在论述过程 中,对于这一点是十分强调的。由此可见,悲剧除了能令人“悲伤、畏 惧、怜悯”以外,还能引起人们的激情,并且这同样能使人获得快感,同 样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B项对于“以悲为美”的概括是有严重缺陷的, 遗漏了信息,概括得不全面,属于以偏概全。
没有、每、无、无非、拒 的词,或者把否定的词
绝、妨碍等
换成肯定的词
二、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 要注意选项中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 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此, 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总分关 系等)是比对的重要内容。比对关系常常在因果关系上设题。
(四)有一种命题技巧叫“因果颠倒”: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
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 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 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解析:“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是“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 不是被动的”的原因,表述因果颠倒了。属于因果颠倒。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
1.选项句中的 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 “因”与“果” 语句错断为“果”,“果”的
在原文中是否在 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 因果颠倒、
同一位置。2.一些 者的逻辑关系;二是强加因 强加因果、 改换因果关系的 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 变换原因
(七)有一种命题技巧叫“以偏概全”
例: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 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 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 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 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 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 愉悦。
一、比对词语 高考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常运用以下手段设置干扰项:删(删 减定语、状语等,改变原意)、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 的曲解)、改(换用别的词语代替,曲解文意)。 因此,可以通过比对词语来快速把握,即看选项在对原文的 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语,添加了哪些词语,改换了哪些词 语。改造后是否和原文意思一致。高考常在以下几类词语上做文 章:
(六)有一种命题技巧叫“扩大范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
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 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解析:将“宋代新型信用工具”扩大为“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 具”,属于扩大范围。
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
一些代词,如:之、其、
偷换概念
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
此、这等
是陈述对象方面
4.是非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或原文中往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
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 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
定的关键词,如:有、一 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 混淆是非
定、接受、顺利、出现、 肯定的词设置成否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 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 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解析: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属于扩大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