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17课交通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能独立分析收集的资料,并记录分析结果。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

4.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准确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

2.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自己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3.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2.能够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3.能说出几种常见的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stse目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说出一种交通工具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2.能从多个角度考虑,选择外出旅行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并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比较几种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教具准备: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准确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的名称及主要用途。

2.能说出2种以上的分类标准,并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能从地图上准确找到某个省(市),并想办法了解到当地的环境条件。

4.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的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准确的描述。

5.能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6.愿意对同学推荐的交通工具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请问你们每天是怎样来到学校上课的?生:我是从家里步行来的。

生:我是妈妈骑自行车送来的。

……师:除了步行,不管是乘自行车还是汽车大家都借助了一种交通工具。

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交通工具。

(板书:交通工具)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活动一认识交通工具1.谈话:你们知道哪些交通工具?课前让大家收集了资料,谁先来?2.学生交流。

(介绍尽量详细一些,描述出几种交通工具的特征与用途)3.师:同学们真棒,能说出这么多交通工具的名称。

课前,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看看大家能不能说出这些交通工具的名称,请看大屏幕!(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片时,可以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这种交通工具的结构。

)4.生将所熟悉的工具交流,师可以展示学生不太熟悉的几种交通工具。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况1.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工具,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谁能说一说分类时应先确定什么?(分类标准)对,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按这些交通工具空间位置的不同对它们进行分类,有信心吗?赶紧动手分一分吧。

出示表一2.师过渡:你们能按老师提供的标准进行分类了,那你们能不能自定标准对其中的一部分交通工具进行分类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如果让你分类的话,你打算以什么为标准?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先思考一下,然后汇报。

大屏幕:(提示:可按速度、用途、所需动力、外观大小、结构简单与复杂、技术要求的高低、有无轮子、有无污染……)3.小组汇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按这么多标准正确分类了,其实还有很多的分类标准:像结构简单与复杂、技术要求的高低、外观的大小等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试一试。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活动二选择交通工具1.导入活动:师:其实对于交通工具而言最重要的目的是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便利,我想去海南旅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你能为老师策划一下吗?在选择交通工具时我们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从距离、时间、价格、舒适程度、是否便利等方面进行考虑)2.小组讨论:师: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一步分析选择某种交通工具的好处和弊端,结合补充的资料看看你为老师推荐哪种交通工具,并说明理由。

补充海南的资料:海南距平泉大约3000公里,海南的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热带风暴、台风比较频繁。

盛夏,除中午一段时间比较炎热外,其余时间有海风吹拂,比较凉爽;严冬,北国冰封,雪花飘飘,海南却绿意盎然。

3.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为老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说明选择的理由。

生1:我们组为老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飞机。

因为坐飞机比较舒服,虽然价格有点昂贵但对于老师来说我们觉得还可以。

生2:我们组为老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火车,因为火车较为快捷,价格适中,比较安全,与飞机相比,它比较适合一般家庭,所以我认为选择火车比较合适。

……师:其实选择交通工具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仅与个人的喜好有关及交通自身的特点有关,还要考虑到经济、环境、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因素。

4.谈收获: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5.拓展延伸:请大家搜集汽车的发展史资料,分析和描述自己小组选择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分类:空间位置、速度、用途、动力、外观……交通工具选择:距离、时间、价格、舒适度、便利等第二课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学目标:1.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自己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2.能够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很多交通工具,你知道汽车最早的雏形是什么样的吗?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活动三汽车的发展出示各个阶段汽车的图片:从外型、车型、材料上看有什么变化:外型:以前的汽车有的地方是用木头做成的,现在的都是铁的,材料更结实耐用;最早的汽车外壳机器外露这样的车身叫马车型,以后就有外壳了,但不漂亮颜色也不单一。

环保方面:现在的车更注意环保,不像以前的尾气那样严重。

舒适度:以前的汽车噪音大,坐着很不舒服,现在的车非常舒适,里面还有电视等用品,现在人们已经把乘车和驾车作为一种享受了。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总结:从汽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每一次科技进步都给汽车工业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汽车是如何一步步从简陋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那么,谁能预测一下,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生1:未来的汽车既可以在陆地上跑,也可以在水中和空中滑行。

生2:未来的汽车可以用电脑控制。

生3:未来的汽车没有污染,而且特别安全。

活动四设计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能不能用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呢?提示:首先要考虑用途、外形、行动速度、所需材料、载重量、动力来源、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

其次,要做个市场调查,分析现在交通工具的利弊;最后,提出自己的设计,并考虑如何宣传自己设计的交通工具。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并填写教材上的设计计划。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设计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子的?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老师为你们的设计而感到骄傲,课下希望同学们能把你们的设计再完善一下,也许将来的汽车就是你们中的一员设计出来的。

板书设计:交通工具汽车的发展时间发明人名称1769年尼古拉斯.古诺三轮蒸汽汽车1886年卡尔.本茨三轮汽车1908年亨利.福特 T型福特汽车现代双桥小学:孙洪昌城西小学:赵宗军刘家店小学:于洋15课昼夜形成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

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目标: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昼和黑夜的变化,可你们想过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吗?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1.提出探究的问题“昼夜形成的原因”。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昼夜形成的原因。

课堂预设:⑴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⑵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3.小组讨论⑴分小组来讨论昼夜形成原因⑵让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

⑶让一部分小组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

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昼夜形成的原因。

4.全班交流⑴提出要求: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

⑵各小组组织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及解释。

目的:引导学生体会古人昼夜成因的解释。

5.教师也参与其中,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6.师生一起来阅读P53的内容。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科学在线》目的:帮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苦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方法:学生阅读-----交流(通过阅读,你有哪些收获?)---教师总结2.阅读“科学在线”后的一段文字。

目的:更清楚、完整的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形成。

方法:学生阅读-----交流(通过阅读,你有哪些收获?)---教师总结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板书设计:昼夜的形成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绕地轴旋转)(方向: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第二课时活动目标: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1.我们学习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复习旧知。

2.提出问题:怎样用实验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1.让学生明确实验相关信息:⑴实验目的: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⑵实验方法:模拟实验。

2.给出实验所需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双面胶遮光窗帘3.小组讨论利用材料设计模拟实验方案(教师适时引导)4.演示:学生边演示边说自己的设计方案目的:明确实验步骤。

5.教师出示参考实验步骤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

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6.注意事项⑴实验时,应在黑暗条件下,保证实验效果。

⑵手电筒位置约距1米左右。

⑶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

(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即逆时针旋转)7.小组实验学生小组自行实验,注重实验小组分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