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
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
《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三、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解析】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
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
《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三、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三、赏析简答题: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6、“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解析】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解析】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
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解析】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解析】C黄鹤去了就再也没有返回到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还在飘飘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