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提出及科学内涵答: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第一、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
第二、遵义会议后:党的中央领导开始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科学内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二十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
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的指导。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
(五)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五四时期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科学体系;(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五)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3、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理论命题的提出阶段。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初步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思想。
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理论轮廓的形成时期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从12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这12个方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初步确立阶段。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鲜明地回答了多年来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灵魂,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同时,从9个方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第四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及理论地位的确立阶段。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
明确肯定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随后(1999年)又载入我国宪法。
4、三个代表思想科学 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重要思想的最主要内容和最集中概括。
5、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及其主要内容、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阶段的新任务、新环境和新条件提出来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观察世界大势、吸取国际经验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是指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意义、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前提。
(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重要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领带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是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石。
第二、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第三、实事求是是新时期伟大实践的基本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和意义。
9、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论联合政府》(1945年)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其中: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革命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4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完整表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纠正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能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发展:(一)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及确立依据: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战略目标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