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4课 安东诺夫卡苹果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4课 安东诺夫卡苹果 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15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甘霁(jì) 2.静谧(mì)3.惬意(qiè) 4.馥郁(fù)5.粗糙(cāo) 6.犄角(jī)7.篝火(ɡōu) 8.按捺(nà)9.媲美(pì)(二)多音字1.颤 2.偻错误!3.澄 4.幢错误!5.咽 6.隽错误!二、写准字形1. 2.错误!3. 4.错误!5. 6.错误!7. 8.错误!三、用准词语1.淹没湮没例句(1)受强台风“威马逊”带来的强降雨影响,南宁母亲河邕江水位猛涨,有市民驾着小船在洪水淹没的广场上撒网捕鱼。

(2)延续了数千年的楼兰文明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辨析淹没:(一般指水)漫过,盖过。

湮没:(一般随时间的流逝)埋没。

2.富裕富余例句今年1~5月,××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 961人(次),实现创收9 393.39万元,家家富裕起来。

辨析富裕:(财物)充裕丰富,一般是说生活水平比较好。

富余:足够而有剩余,多指东西比较多,在够用的基础上还能余出一部分来。

四、积累成语1.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2.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3.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又高大又华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4.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不了解。

5.卷帙浩繁: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

6.纡尊降贵:指有地位、身份的人放下尊严或架子,谦卑以处。

对应学生用书P16俄国文学家——蒲宁简历:蒲宁(1870-1953),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祖传的地主庄园里度过的。

由于家道中落,15岁辍学,19岁外出谋生。

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

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

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1920年十月革命后流亡法国。

1953年在巴黎病逝。

作品:诗集《落叶》,短篇小说《三个卢布》《中暑》《安东诺夫卡苹果》《松树》《乌鸦》《新路》《巴黎》,中篇小说《乡村》等。

1933年以《米佳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获奖原因为“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以继承”。

评价:俄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曲地主阶级的挽歌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虽然已经废除了农奴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贵族阶级越来越颓废堕落。

作者以这一时代的典型特点为题材,选择地主庄园为背景,描写了生动的场景。

摹写乡村生活,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

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无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

由于蒲宁的小说大都是哀悼衰微中的“贵族之家”的,似乎是在为贵族阶级黄金时代的消逝吟唱一曲挽歌,所以作品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作出来的。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安排了四个生活场景——庄园兴盛时期、中等贵族生活时期、地主精神日趋衰落时期、小地主时代开始时期,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场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一喜一悲,首尾照应地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感叹,揭示出俄国中等贵族阶级日益没落,他们的精神日趋颓废的现状,为地主阶级的没落唱了一曲挽歌。

赏情节1.本篇小说的情节自然分成四个部分,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场景。

[明确]部分场景1 (1)果园清晨图(2)果园日暮图2 (1)富裕庄户生活图(2)中等贵族生活图3 (1)雨季景象图(2)雨霁日出图(3)狩猎图4 回忆小地主生活图景2.这篇小说在组织、推进故事方面有什么特点?[明确]本小说没有贯串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故事。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

在这些画面中,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令人如临其境,正因为此,《安东诺夫卡苹果》仿佛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纪录影片,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氛围。

赏人物1.在作者笔下,“安东诺夫卡苹果”仅仅是一种美味水果吗?[明确] “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毋宁说它是一个象征。

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

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本文写于1900年,以“安东诺夫卡苹果”为题,描写贵族庄园的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是为其没落写的一曲挽歌。

2.姑母的“宅第”代表怎样的形象?[明确] 也许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

赏环境以第一、四部分为例分析,说说文中场景是如何与主题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 第一部分一开始就是场景描写:“……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

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

这些描写清新明爽,充满着丰收的生活气息,仿佛把人带到了弥漫着苹果香味的果园中,渲染了欢快明朗的气氛,为这一部分奠定了欢快的基调。

而第一部分也正是对庄园兴盛时期生活的叙述。

第四部分开头也有一段场景描写:“天色淡蓝而呣冥”“风吹进枪口,发出嘘嘘的声响,风凛冽地迎面刮来,有时还夹着干燥的雪珠。

整整一天我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上踯躅……直到夕阳西堕,我才策马回庄园去”“下房里灯火通明,十分热闹:村姑们在切白菜,只见切菜的弯刀皓光闪闪,我谛听着切菜发出的和谐的嚓嚓声,以及村姑们所唱的和谐的、忧郁而欢快的农谣”。

这段生活场景仍极富农村生活气息,但在遣词造句上却不再那么清新明朗了,“呣冥”“渺无人烟的荒野”“踯躅”让人觉得阴冷荒凉,渲染了一种悲凉氛围,也为这一部分写小地主时代的开始奠定了悲凉基调。

赏语言理解下列句段的含意。

1.我每次望着这幢宅第的正面,总觉得它是个有生命的血肉之躯:就像一张压在大帽子下面的老者的脸,正用眼窝深陷的双眼——一对因日晒雨淋而呈珠母色的玻璃窗——眺望着前方。

[明确] 姑母的老宅虽然矮墩墩的,却支撑着高而厚的草屋顶,可见其坚固而敦实。

作者把这幢老宅比喻成一个老者,用眼窝深陷的双眼眺望着远方。

这就赋予了这幢老宅以生命,既凝聚着历史的沧桑,也显示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虽面临颓败的命运却仍然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从这一层意义上看,这幢老宅也是当时俄国社会农奴制的一个象征。

作家在姑母家里对农奴制有个体味——古朴坚固的庄园,众多的古色古香的房屋,发黑的下房,家奴,傲岸而又和蔼的姑母,无不飘荡着一股陈腐的气息,显示了姑母家残存的农奴制的痕迹。

2.一只杜鹃从挂钟里跳出来,在空无一人的屋子里,以嘲弄而又凄婉的声调,朝你咕咕叫着。

于是你心里就会渐渐产生一种甜蜜而莫名的忧郁……[明确] 这是作者面对祖传的书籍时借杜鹃的鸣叫而抒发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

作者面对的书籍书页都已发黄,纸张又厚又粗,发出发酸的霉味……这些书籍是祖先保存下来的珍贵的财富。

浏览这些古籍,你可以从中汲取做人的智慧、高尚的思想,感受真挚的肺腑之情,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面对古籍时,作者产生了一种甜蜜的感受。

可是书犹存,藏书者都已逝去,古籍中宣扬的智慧,他们建设人间乐园的理想,直到作者读书之时,也没有实现,继之而来的却往往只是痛苦的厄运,这不禁又让作者产生了一种惆怅和忧郁的情感。

心情的起伏、内心情感的波动,作者写得细腻而生动,更衬托出打猎之余闲暇时光的愉悦与宁静。

3.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

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

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这些小地主都穷得到了要讨饭的地步。

但是即使这种破落的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明确]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从地主庄园里消失,反映了俄国地主庄园的崩溃;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也代表着维谢尔基村富庶生活的终结;安娜·格拉西莫芙娜的故世,也代表着农奴制最后痕迹的消失;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自尽,代表着显示地主精神的狩猎这一活动的终结……所有的这些现象,都代表着当时俄国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作者是惋惜的、怀念的。

所以他说,即使农奴制消失了,向往的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没有了,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尽管小地主的生活也是困窘和破落的。

赏技巧1.试分析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靠画面连缀成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用四幅图景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

整篇小说用回忆的口吻,将读者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之中,顺序明确,线索清晰。

如开头“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第二部分“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这类句子都起到了一个引出下文的作用。

2.本文融描写、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请简要赏析。

[明确] 以第三部分为例:作者描写从九月底起天气的变化,“在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上方,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冷冰冰地、明亮地闪着光,乌云则慢慢地凝聚成为连绵不绝的含雪的云峰”,这段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当时的天气状况,而“果园显得荒凉、沉闷”一句议论则使景物带有了败落之感,“然而一进十月,就雨霁日出,此时的果园又是多么美丽啊!”这样的抒情句子穿插其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叙述过程中穿插对打猎场景的描写,比如追赶野兽而闯入另一座孤林、借宿时评论猎获的巨狼等。

作者巧妙地融合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读者置身于一幅幅生活画卷之中。

[探究争鸣]有人认为《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风景是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有人认为其中的风景不仅仅是被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是作者的语言。

你怎样认为的?观点一:蒲宁作品中的风景是一幅俄罗斯风情图画,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身临其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