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与点评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与点评
(幻 灯 片 :一 般 愁 字 别 样 情 ,半 世 漂 泊 感 生 平 — — — 品 李清照《声声慢》)
二、鉴赏《声声慢》 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 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 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 怎样入愁
(幻灯片)愁 缘愁选景 为何生愁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 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 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师 范 读 。 2.大 家 一 共 从 词 中 找 出 了 哪 些 意 象 ? (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3.探究性学习: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 蕴 的 意 象 当 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 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 理解。 要求:(1)基于文本 ;(2)自 由 选 择 学 习 伙 伴 ;(3)每 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意象探究: (1)淡酒。 师: 你喝过酒吗?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 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师小结: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 愁。 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呀!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 大家能举出几句吗? (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 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 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 就是“愁”文化啊! (2)秋风。 师: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 情绪? “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 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师: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在李清照的哪 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 么呢?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
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 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 哪首词? (明确: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 背这首词。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 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她在《一剪梅》的情感内 蕴,创作风格? (学生简介)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 来概括的话,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 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 (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 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 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作品的情味,但同时也对学生 内心世界的情感基调起到了加强作用。
第二,采用“局部点染法”,发 动 学 生 谈 作 者 、重 诵 读、品句子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地点染,而是通过问题和指令 以及自己心中的感慨等,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读,用心灵这支笔一点点地去勾勒。 仿佛 是一个绘画大师指点着他的弟子们用心灵去感受,学生 画得不够好时,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 品句 子时老师提出要求:“说出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要落实 到字词”,要学生个别地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学生在课堂 上畅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许多独到发现,这是 教师“一言堂”及任何高水平的个人解读所无法全部做 到的! 如学生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想 到雁从故乡来, 想到词人思念与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 光,所谓“睹今日而昨非”,触目伤怀,让我们感到悲凉, 感到同情。如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句,学 生想到词人寒夜独守,寒冷难受,可能不是酒淡,而是词 人的忧愁已经浓得化不开了,是用任何烈酒都无法消除 的。因为愁比酒浓,所以才感觉酒淡!学生对这些词句理 解有不同侧重,许多点滴感觉深入独到,新鲜有趣,如夏 夜的星空繁星闪烁。
NEW EDUCATION
2013·10
1126 年 : 北 宋 末 日 , 腐 败 透 顶 , 金 兵 入 侵 , 围 困 京 师。
1127 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 的 十 余 屋 金 石 书 画 在 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 年 :赵 明 诚 孤 身 赴 任 ,身 染 重 病 ,八 月 十 八 日 去世,终年 49 岁,李清照时年 46 岁。
教 学 设 计
31
2013·10 新教育
教 学 设 计
32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 轻内心的伤痛, 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 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 读、降调。
师:“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 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又该怎么读呢?
NEW EDUCATION
2013·10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与点评
○设计: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陈 贞 ○点评: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李淑兰
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为 宋词单元,所选的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这首词是 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该词与她的前期词风迥异,并且 此词与她的经历遭遇紧密相连,是研究李清照其人其词 的绝佳切入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距离年代久远的宋词接触较少,要去 理解词意并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困难。关键在 于如何通过对文字的咀嚼来打开心窗。因为学生对文字 的咀嚼和心窗的打开过程其实就是言语的生成、心灵的 升华和经验的转变过程。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对比阅 读教学。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 透 对 学 生 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 影 响 ,体 会 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 学 生 由 词 及 人 ,突 破 文 本 的 显 性 层 面 ,进 入 到 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 透 对 学 生 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 影 响 ,体 会 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 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 至上课,意 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 词的意境当中。 ) 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 同学们知
1130 年 : 李 清 照 为 解 不 白 之 冤 , 在 越 州 、 台 州 、 黄 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 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 ,重 病 缠 身 ,几 欲 丧命。
1132 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 月提出诉 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 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 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 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它们 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 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 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地去了,无 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 没有记录。 师: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 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 期是什么愁呢? (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 三、结语 “一 般 愁 字 别 样 情 ,半 世 漂 泊 感 生 平 ”,作 为 一 个 女 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 所 谓 “国 家 不 幸 诗 家 幸 ,话 到 沧 桑 句 便 工 ”,苦 难 不 停 地 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 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 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 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 后 ,让 我 们 齐 声 背 诵 《声 声 慢 》,在 诵 读 声 中 向 李 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点评: 这堂课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在教学流程的组织上 授课教师尝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一,从音乐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艺术 化地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词作意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 趣。 《声声慢》 是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经 典之作,《月满西楼》和它的感情基调相同,中国古代的 诗乐本来就是一体的。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月满西楼》
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凉。读时要பைடு நூலகம்一字 一顿,字字泣血。
师: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 刚刚 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 (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 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 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 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 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 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4)黄花。 师:黄花是什么花? 黄花象征什么? 黄花就是菊花。 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 飘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5)梧桐细雨。 师: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 “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 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 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 沉沉的夜幕里, 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 吗?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 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 心上。 师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 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词作的中心是‘愁’其实就在文字 构成的种种具体细节中,咀嚼这些锱铢文字,能打开你 的扇扇心窗。 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 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淡然的意象中。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 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 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尾句 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 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 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 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从 1103 年 李 清 照 写 作 《一 剪 梅 》至 1151 年 左 右 写 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 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 哪些烙印呢?请同学们将你们通过阅读、上网查找、整合 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预测学生学习小组根据查找的资料, 找到以下史 实:(实物投影)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 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 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