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蒿里行

蒿里行


作业布置
• 背诵《蒿里行》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 曹操的诗,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继承 汉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但 曹操积极大胆地运用乐府旧题写时事,这 是他的首创。 • 曹操的诗,多反映社会动荡的现实,抒写 个人宏大的政治抱负,语言不加雕琢,但 浑厚质朴,情感深沉,风格苍凉悲壮。
《蒿里行》的艺术特色 • (一)“汉末实录” • (二)“古直悲凉”
曹操其诗
“歌以咏志”。曹操的诗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的人 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体现出 他对动乱时局的进取态度和 “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 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 他的另一首诗歌《蒿里行》 。
• 背景
•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关东(函谷关 以东)各州郡将领于初平元年(公元 一九○年)春,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推 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但诸将领各有 打算,观望不前,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甚至互相残杀,以此扩充自己的实 力。本诗即以这一历史事实为题材。 对联军的自相残杀,以及战乱使生产 遭受破坏,百姓遭受祸殃的悲惨景象 ,作了真实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 间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探讨:本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答案:三部分。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第三层进而举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袁绍、袁 术这两兄弟竟然成了死对头,袁术自己要称帝 • ,大骂袁绍为家奴;袁绍则更阴险,想借用刘 虞为帝而号令天下 。
• 这六句诗,让我们仿佛看到这帮军阀从暗斗以 至明争,终于打得不可开交的一个历史过程。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曹操
思考:诗的作者是谁?传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出怎样的情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 一统天下的 雄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其人
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 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 人。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 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以恢 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 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 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 • • 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 亡惨重,尸体无人收殓掩埋,任其暴露荒野,年 复一年,唯见白骨累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触目 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把笔锋伸向广阔的地区 ,以“无鸡鸣”来写战争所造成的无人区——那 裏荒无人迹,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句首再著“ 千里”这样一个表示空间范围的词语,更揭示出 战争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在如此广袤的地区 都荒无人烟,其社会生产力已被破坏到什麼程度 ,可想而知。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解题 • “蒿里”之曲,原是齐国东部的民 谣,它是当地的士大夫、庶民死 后出殡时唱的挽歌。唱时一人领 唱 ,数千人和唱,场面相当的壮 观。曹操戎马一生,写了许多诗 ,全是乐府诗,现存二十多首, 都具有民间歌谣的特点。这一首 《蒿里行》,就是他运用乐府诗 的形式,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现实 的诗篇。
• • • • • • • •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交代有关讨伐 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为争权夺利 而自相残杀,力量涣散。

• 又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 • 第一层写结义之初,已露出危机:“ • 军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力不齐”已预 示出分裂的危险。作者以“踌躇”、“雁 行”二词形象地刻划了诸军观望不前、按 兵不动的样子,写尽这些英雄们畏敌如虎 ,拥兵自重的心理,预示其必然要分道扬 镳。 • 第二层直言“势利使人争” ,指出 了各路军事首领之间,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 杀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 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 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 相残杀,力量涣散。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 士起兵讨伐董卓。
• 诗的开篇,即展现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义 士”、“讨”等词为全篇定下慷慨激昂的感情 基调。接下来,作者运用两个典故:周武王伐 纣,孟津会八百诸候:刘邦、项羽攻咸阳灭暴 秦,来比喻当时群雄兴兵讨伐的炽热景象。
视觉感受上:弥望中,纵横于野 外的白骨,是那样惨白; • 听觉感受上:茫茫大地死一般的沉 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 ,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 。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痛之 感和对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怜悯之情。 思考:读至此,我们想起了屈原哀叹民 生疾苦的哪句肺腑之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锺嵘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诗品.下》)指出了曹操 诗歌浑厚质朴,不加雕琢,沉郁悲怆的特 点。
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他是拨 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 慨,气魄雄豪。” • 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 的好诗。它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不仅抒发 了诗人对军阀混战而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的愤懑,亦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深切的怜悯和同情, 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群凶,给予了 无情的揭露和鞭笞。锺惺在《古诗归》中 赞扬这首诗说它是:“汉末实录”、是“ 史诗”。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战争给士兵 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

• •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这两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上句以小见大,从戎旅写起,通过战 争中的一件生活细事——连年争战,士兵 身上生了虮虱,来反映烽火不断,兵士不 得解甲的痛苦情状。 下句从大处落笔,写百姓因连年争战 而致大量死亡,概括地反映出战祸的惨烈 。
相关主题